古印度有句谚语:“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这就深刻表明了培养幼儿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我国现代着名教育家陈鹤琴指出:“幼稚期(自生至七岁)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什么习惯,言语,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下一个基础,若基础打得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建造了。”人的培养,要从小开始,要“小”字、“早”字当头,他认为这个时期是发展智能、学习语言最快时期,是道德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由此他主张把“从小教起”的起点放在“人出生时教起”。
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习惯,透过一个细微的习惯,能看出一个人的思想、作风、道德或文明程度,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德育教育的最终目标。随机教育是构成幼儿德育的主体,幼儿德育重点是优良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的培养,这一德育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幼儿具体、反复的生活实践和经常不断的重复来逐步完成,这就使得随机教育在强化幼儿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在日常活动中,要抓住教育的契机,使幼儿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我有三点体会:
一、以身作则,做幼儿模仿的榜样。
作为教育者,培养幼儿良好道德行为习惯一定要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正面诱导。幼儿年龄小,模仿力强,各种心理过程都带有具体形象性,对亲眼目睹的行为接受的快,教师必须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让孩子知道关心、谦让、友爱、合作。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符合文明行为标准,处处作幼儿的表率,给幼儿树立模仿榜样。如:老师要求孩子在取放物品时井然有序,那么,教师自己的物品就要放得井井有条。幼儿从老师这些不起眼的行为中就会自然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良好行为习惯。凡是希望孩子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做到。其次,注重情感导向的功用,即运用身体语言作为幼儿模仿的辅助手段,增添教育的效果。
孩子是天真无暇的,很多时候我们会为孩子的调皮举动,无视规则的行为感到很头疼。其实我静下心来想想,“孩子是老师的一面镜子”,他们的言行举止只是老师的一个模板,因此,我们老师的一个语言、行为、动作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促进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在我们班级里有个从外地转来的女孩子李子涵,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都有很大的不适应,不爱说话,成天没有笑容,见到这些老师家长心理都很着急,因而自己也制定了一些方案,希望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孩子,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让家长消除不信任,所以每天她来园时,我都远远地迎接,热情地问早问好,帮她整理整理衣服,适时适当地夸夸她;户外运动时,总会牵着她的手帮她找到玩伴;集体活动时,精心设计简单的问题留给她,让她树立自信,学着主动的表达自己。另外,我还通过游戏时间以故事的形式启示其他孩子要关心新朋友,慢慢地,我的举动孩子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过了一段时间,孩子们看见这个新朋友来了,也会主动出门迎接,并邀请她一起玩,看着孩子们的这些举动,我真的乐在心里!慢慢的新小朋友适应了这个集体,消除了焦虑的心理。家长看到孩子的进步非常感动。而我班孩子也学会了怎样关爱同伴,懂得要帮助弱小。
二、注重幼儿的个性差异。
由于每个幼儿的情况都不一样,这就使得幼儿的个性特点、思想品德状况都存在差异,因而老师要使幼儿德育行之有效,必须在进行集体教育时注意个性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教育,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每个幼儿的行为,及时发现教育契机,进行多样化的个别引导。如:一把小椅子倒在地上,几个小朋友看在眼里,绕着过去,竟无一人将小椅子扶起来,有的幼儿将别人撞倒后,视而不见,不管不问,这时教师切不可熟视无睹,错过了教育挈机,教师应积极引导幼儿去做并及时予以表扬或批评,以巩固幼儿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有这样的一句话让我感触颇多,“不要当众批评孩子, 这种方式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真正有效的方法是:当众表扬, 背后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