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浅谈特殊儿童的早期干预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3年04月11日 20:49:00

  内容摘要:如今,早期干预是特殊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也是特殊儿童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早期干预的核心体现在教育和服务两个方面,旨在通过向学龄前特殊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教育、康复、医疗、保健、社会服务及家长育儿指导等综合性服务,为特殊儿童的更好发展打下基础。研究和实践证明,通过多种方式对特殊儿童进行科学有效的早期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关 键 词:特殊儿童,早期干预

  一、早期干预的概念

  "早期干预"的概念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由美国首先提出来的,当时主要是针对经济、文化等环境不利儿童采取的一系列补救性措施进行补偿性的教育。在世界特殊教育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逐步成为各国特殊教育的重要理念之一。早期干预理论对于特殊儿童的教育和残障儿童的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也是特殊教育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现今,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早期干预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和特殊教育实践的不断探索,早期干预的内涵更加丰富,概括而言,特殊儿童的早期干预主要集中在教育与服务两个方面展开。广义地说,是一种早期教育,也是一种康复训练。主要是针对学龄前有发展缺陷或有发展缺陷可能的儿童及其家庭提供各项专业服务,即早期鉴别、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并针对其特殊需要提供教育、保健、医疗、营养、心理咨询、社会服务以及家长育儿指导等综合性服务。通过这种持续系统的教育、医疗和康复等措施使儿童在身体、认知、行为、情绪和社会适应等方面都得到改善和提高。

  从上述概念可以看出,早期干预这项工作性质上属于一种综合性服务。其对象为学前特殊儿童,包括身心障碍儿童、发育迟缓儿童及高危儿童等。时间越早越好,大多数为0-3岁的婴幼儿,有些也包括3-6岁的学前儿童。早期干预的最终目的是帮助特殊儿童以后能够接受正常教育或尽可能少的接受特殊教育。随着特殊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以及大众医疗保健意识的增强,对特殊儿童的早期干预已经逐步形成了从预防、评估、诊断、治疗、教育以及训练等一系列的服务体制,并且越来越重视与家庭的合作。

  二、早期干预的理论依据

  研究和实践证明,对特殊儿童进行"早期干预"具有充分的生物学理论依据和心理学理论依据。

  (一)生物学理论

  生物学上的器官的用进废退说和功能代偿说证明,器官的发育完全及功能的完善离不开对其适度的使用,不用则退是器官用进废退说的基本观点,正如拉马克所说:"在不超越其发展界限的每一种动物中,任何器官的比较频繁的持续使用会逐渐增强这个器官,使它发达起来,扩大起来,并且给它一种跟它的使用期成正比的能力;相反的,任何器官的经常不用,会逐渐使它衰弱,能力愈来愈低,最后引起它的消失。"残障儿童大多是由于器官的损伤或功能的丧失所致,但他们大多数器官的功能并没有全部丧失,是让这些残存功能自生自灭或弃之不用面丧失,还是通过早期干预训练这些器官的功能,以使这些残存的功能维持并发展,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二)心理学理论

  1.关键期理论

  关键期的概念是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在研究小动物发育过程中的"印刻现象"时提出的。这一概念应用于儿童心理的发展上,是指儿童在某个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但是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就难以弥补。从整个人生的心理发展来说,学前期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现象主要表现在智力及语言的发展方面。在语音学习方面,2-4岁是关键期;在掌握数概念方面,5-5岁半是关键期;4岁前智力发展最为迅速;4-5岁坚持性行为发展最为迅速等。

  2.儿童心理发展的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论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中,作为自然物质前提的遗传因素和作为心理反映源泉的环境因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二者之间是相互制约的,要想把遗传的作用和环境的作用精确地区分开来是不可能的。遗传对心理发展作用的大小依赖于环境的变化,而环境作用的发挥,也受遗传限度的制约。如假定每个儿童都有一个范围相当广阔的智力潜能,这个范围的上下线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而智力的实际表现则是被多种多样的内部或外部环境因素以复杂的形成促成的。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观点,让我们看到了在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中遗传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一些心理学家特别强调早期环境所提供的早期经验对个体心理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这些观点是儿童教育和残疾儿童早期干预的理论依据。


互联网 baby611.com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