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儿童艺术教育的肯定走向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3年04月17日 21:09:00

  【摘要】在儿童艺术教育中,人们往往过多关注儿童艺术技能的获得,有意无意地忽视艺术教育活动中儿童的精神追求。如何在精神层面思索儿童艺术教育的真谛,是广大儿童艺术教育者无法回避的课题。教师要在儿童艺术教育活动中自然、随机地激发儿童与艺术对话的渴望,在对话中不时提升儿童的艺术感受力、发明力,最终实现儿童艺术教育的精神追求。

  【关键词】艺术;儿童艺术教育;艺术技能;精神追求

  当前,在我国的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教师往往注重儿童对艺术技能的模仿,而忽视儿童在精神层面的传达、表示和交流。正如上海音乐学院张隽伟所言:"我们在演奏技术上绝对不比外国人差,从各种竞赛情况看,在儿童、青少年阶段,我们的演奏技术甚至领先于外国,但进入成年阶段,我们就与外国人有了差别。我们仔细考虑过这个问题,发现归根结底是修养没有跟上,修养不是一天两天能培养出来的……我们的教学中确实存在着片面追求技术的问题,似乎只要手爬得快,就能成为钢琴家了。"而这也正是当下我国儿童艺术教育难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在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教师在不丢弃艺术技法的同时,应该注重儿童艺术教育的精神追求。

  一、儿童艺术教育的实质追求:精神内涵

  "当艺术被看成艺术,而不是社会或政治评论,不是一桩买卖,也不是为了任何非艺术的目的时,它就首先是作为表示性或艺术性或审美性的载体而存在的。"〔1〕首先,艺术必需有满足感官需要的资料,如音乐艺术中的音响,视觉艺术中的色彩、线条,舞蹈艺术中的身体运动,建筑艺术中的造型、结构,等等;其次,艺术需要有把资料以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的发明活动;最后,通过发明活动来组织这些资料的目的必需是为了表示。既然艺术是一种以表示为目的的发明活动,那么这个活动过程肯定带有资料组织者(艺术家)的情感、情绪、感受,浸透着艺术家的主体精神和审美色彩。正因如此,艺术作品表示的是创作者内隐的心理过程,尤其是音乐、美术和舞蹈艺术,其表示内涵往往不是可以用语言等概念性符号进行解释的,表示目的也不是单纯为了出现乐音组织、色彩构图、肢体动作等显性形象,而是为了通过外部形态出现创作者深层的精神追求。比如在绘画艺术中,画家通过外部的线条、色彩等媒介努力表示出内隐的精神诉求。而舞蹈艺术更是直接用具有生命力的身体语言展示着人类的情感世界。正如邓肯所言:"我的艺术不过是要以姿态和动作把我自身整个的真实表示出来。"〔2〕

  由于艺术具有这种天然的审美性和情感性,因此教师在进行儿童艺术教育时应该更加关注儿童的艺术感悟力,追求儿童艺术感受能力、认识能力的提高,培养儿童在艺术实践中发明美的能力,从而为儿童在艺术追求道路上的可持续发展发明条件。而这也正是儿童艺术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反之,假如脱离或弱化了艺术教育的精神追求,只顾炫技而不顾艺术表示,只关注艺术技能的传承而忽视精神内涵的追求,那么艺术扮演无疑会美而不真,最后沦为徒有花哨形式的杂耍。

  二、儿童艺术教育实践的缺憾:精神缺失

  当前,许多家长对儿童艺术教育往往重"术"不重"道",自觉不自觉地拿弹得好不好、画得像不像等作为衡量儿童艺术学习效果的规范;社会上的一些艺术教育机构为了迎合局部家长的要求或为了树立自身所谓的"形象",也都自觉不自觉地把儿童艺术教育的重点放在艺术技能训练上,强调儿童对知识的记忆、模仿和重复性练习……教师在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不顾儿童身心特点的拔苗助长现象也无处不在:绘画时,教师只强调儿童要画得与范画一致,很少鼓励儿童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发明力;学乐器时,教师只关注儿童技艺的熟练程度,不关心儿童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跳舞时,教师只要求儿童肢体动作到位,很少考虑儿童的内心感受。教师的这些做法忽视了儿童对艺术的感受和表达,忽视了艺术自身所具有的审美情趣,造成了儿童艺术学习的精神缺失。正如滕守尧所说:"个人的探索过程和结果算不上学习,只有进入教室听那些已成定论的东西才算学习。至于课外的游戏,更不重要,因为游戏即玩耍,而不是学习;同样,与记忆的东西相比,想象的东西和梦想的东西不算是学习,是次要的,只能作参考。学习内容的分裂进而导致知识与生活、知识与情感、知识与文化、知识与环境、感受与发明、接受与反思的分裂……同学实际是在遭受精神惩罚。"〔3〕


互联网 baby611.com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