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动漫艺术对儿童成长的“潜化”影响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3年05月05日 22:59:48

  【内容摘要】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电视文化的迅速发展和多媒体的冲击,使儿童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动漫"作为图像文化传播的种类之一,对儿童的成长教育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中国论文网【关键词】动漫 儿童 潜化 影响随着现代媒体触角的不断延伸,图像信息开始全面改造社会生活,我们已经不可避免地置身于一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电视文化的迅速发展,多媒体的冲击,使得孩子们的眼界大为开阔,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动漫"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既能创造经济效益,也是思想文化传播的载体。作为文化传播的种类之一,动漫对儿童的成长教育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其影响力已经不亚于正规课堂教育。

  动漫作为一种贴近儿童心理活动的文化形态,与其说是动漫吸引儿童,还不如说是儿童选择了动漫。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艺术天赋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潜能最为丰富的资源。

  但潜在的艺术天赋转化为现实的审美能力必须经过系统的教育。由于动漫作品良莠不齐,儿童的认识能力有限,对事物的理解与认识缺乏有效的鉴别能力,简单模仿与曲解偏离了动漫作品的本意,容易产生不良习惯。所以动画的正面与负面影响对儿童的成长教育是非常大的。

  一、儿童的动漫艺术审美特点在儿童的世界里向往的是无所不能的"机器猫",是善良勇敢的"花仙子",是聪明机智的"一休哥",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擎天柱",笔者认为这是儿童独特的审美方式与动画片的本体功能相融合的表现。

  (一)无所不能的想象动画片的奇思妙想就是它的生命力之所在,它可能是具象的、抽象的,也可以是意象的没有实体表现的任何形态;无论是桌子、碗、杯子甚至是小动物都是具有强大表现力与生命力的。《功夫熊猫》里的阿宝缺乏锻炼,肥胖不堪,没有武功一事无成,但它却有坚定的信念,当乌龟大师对摔进来的阿宝说"你就是神龙大侠"时,这是幽默,更是想象,是更高级的想象。《冰河世纪》中,冰川的消融是因为一只狂爱松子的松鼠,这也是想象。但它将想象与我们已知的知识融合到了一起,让我们觉得事情的发展按照一个合理的逻辑在展开,这又是另一种境界的想象。

  (二)强大的精神寄托儿童的思维是单纯的,他们往往会把自己全部的情感寄托在某个动漫作品的主人公身上,主人公的喜怒哀乐、成功与失败、曲折与胜利都与他们自己融为一体。

  二、动漫文化对儿童成长的积极影响从文化的内涵划分,动漫文化属于精神文化。动漫文化以高新科技为载体,凭借其夸张、幽默、形象、拟人化等特征而深受儿童喜爱。因此动漫文化对儿童发展具有文化教化与文化涵化的双重效应。符合主流文化价值取向的动漫主题(思想性与艺术性)对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品质具有直接的教化功效;而符合儿童审美趣味的动漫形式(视听同步性与卡通幽默感)对儿童形成和谐的人格结构与活泼开朗的个性特点具有深刻的涵化功效。

  (一)动画独特的表现形式能够锻炼儿童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逻辑思维能力的延伸性,有助于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开发儿童的想象力,提升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

  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最初是具有弹性和承载能力的,它们通过汲取大量的信息来积极组建承载逻辑思维的空间,而我们说这个空间就像一个立方体,随着孩子逻辑思维的构建不断向纵向和横向拓展表述能力等。因此,一部好的动画片能够帮助孩子锻炼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逻辑思维能力的延伸性。

  (二)动漫作品涉及的表现内容,有助于满足儿童的求知欲,激发儿童主动学习的兴趣。

  我们总是喜欢称孩子是"好奇宝宝",从他们出生时第一次睁开眼睛到蹒跚学步开始,他们就在逐步扩大自己的认知范围。他们喜欢问"是什么""为什么",似乎一切对他们而言都是神秘的,有些是我们能够回答的,但是很多是我们不能回答的,或者我们的回答对他们而言是不能理解、不能认同的。而在动漫作品中他们却能找到答案,而且答案是形象生动的、印象深刻的,孩子在观看动漫作品时不知不觉地掌握了信息、开拓了视野,并为他们的思维发展积累了感性素材。

  三、动漫文化对儿童成长的消极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动漫作品和其衍生产品已经充斥了我们的生活,从电视到电影,从玩具到服饰,从网络到报刊,动漫已经成功地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把主动接受变成了被动接受。虽然我国对影视作品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但是依然有大量良莠不齐的动漫作品出现在儿童生活中。比如,曾经引进的日本动漫作品《奥特曼》由于涉及通过暴力来解决问题,虽然已经停播,但其在儿童心目中仍然具有深刻的印象。还有《虹猫蓝兔七侠传》也曾因为涉及暴力解决问题而一度停播。

  (一)可能引发儿童对社会道德价值观的淡漠和性格缺失由于儿童处于相对不成熟时期,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盲目模仿和崇拜极易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道德问题,甚至违法犯罪行为。我们经常在儿童玩耍的对话中听到:"我要替天行道,消灭你们""神呀,赐予我力量吧""我要杀了你""去死吧"等。这些对暴力动画作品的模仿,深刻地反映了儿童所处的成长环境。而环境对儿童人格的培养及形成是极其重要的,研究表明,长期观看暴力动画片的青少年会对现实生活中暴力受害者感到理所当然,逐渐失去感受同情和伤痛的能力,造成青少年儿童对生命价值的漠视,丧失同情心和体会他人伤痛的能力。


互联网 baby611.com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