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动漫艺术对儿童成长的“潜化”影响(2)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3年05月05日 22:59:48

  (二)不利于人格培养和建立正确生活价值观动漫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其创造的价值并不仅仅停留在作品本身,更多的应该是其在衍生产品上创造的价值。伴随着动漫文化成长的一代,其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也必然深受影响。他们穿着"维尼"的衣服,"蓝猫"的鞋子,背着"HELLO KITTY"的包包,看着"穿越动漫剧",忘记了自己究竟身在何处;模仿跳着"大象舞"的好色小新,叫嚣着"嫁人就嫁灰太狼"。这些就是他们眼中的"Fashion",是一种有别于他们的标志。而这些追求名牌所反映出来的炫耀性消费、特立独行的表现和对现实的逃避,都是不利于儿童人格培养和正确生活价值观建立的。   (三)不规范的语言有可能影响儿童形成规范的语言目前,市场上许多动画片都是我国港台地区配音,因此小朋友们不免会模仿其中的"港台腔",并把其作为一种时尚。处于口语发展期的儿童,如果长期观看和模仿这类动画片,极易形成非规范的发音和语法结构。

  (四)长期观看动漫作品有可能形成固定思维,削减儿童户外活动时间幼儿期是思维发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它需要通过广泛地吸收各种知识,并从中抽象出具有人类思维框架和逻辑结构,从而达到思维的建构。在《喜羊羊和灰太狼》《猫和老鼠》等作品中,从来都是"羊"战胜"狼"、"老鼠"打败"猫",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定式。

  现在的儿童多是由爷爷、奶奶等照顾,由于年龄的巨大差异,容易造成无法沟通交流的局面。于是,孩子便和电视交上朋友,这样就相对减少了孩子与社会及自然接触的时间,使他们丧失了对自然的真实感知,妨碍了他们与他人的语言交流和社交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对儿童的个性发展不利。长时间看电视还有可能造成儿童视力下降,从而影响到儿童的身体健康。

  此外,如何避免电视中出现一些不合时宜的、不应该是儿童接受的内容,笔者认为,这是作为教育者应该深思的问题。

  四、积极健康的引导与改善(家长、教师与动漫工作者的配合)任何正确的事情,都需要有一个正确的前提。儿童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就需要动漫工作者、教育者、家长能够帮助他们从本质上去解决这个问题。配合家长选择适合儿童成长阶段的动漫作品,或者根据儿童成长的需要选择动漫作品。

  (一)进一步完善和探索适合中国动画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动漫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新兴的媒体市场服务,因此必须将人才培养紧密地与市场需求结合在一起。在服务市场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动漫教育的导向作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动漫人才,深挖和依托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寻找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典故精华,从本质上净化和提升中国动漫艺术的创作空间和内容。

  (二)把娱乐性和教育性与孩子的年龄特点有机结合起来将娱乐性和教育性通过动漫的形式充分结合起来,使儿童更容易接受一些枯燥的知识。使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学到知识,把被动接受与主动探索联系到一起,通过家长和老师的配合,拓展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的学习面。比如《幼儿画报》《中国上下五千年》《蓝猫淘气三千问》。

  (三)从建立自信到学会独立由于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几乎都是在长辈的呵护下成长,自主意识差,缺乏自信,怯于面对困难,难以承受挫折,遇突发事件缺乏应变能力。遇到事情总是长辈出面解决,于是便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在动漫作品中恰当地设置一些冲突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应教会孩子如何正确处理问题,独立解决问题,从而建立自信。

  (四)利用对英雄的崇拜心理江泽民同志曾说过:"让我国自己的动画英雄形象成为广大少年儿童的楷模和朋友。"家长应尽量和儿童一起观看动画片,随时给予孩子适当的解释和引导,告诉孩子暴力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帮助孩子正确理解动画片的主题,提高孩子的审美品位,正确树立英雄的形象。

  (五)选择适合孩子成长阶段的动漫作品对于不同成长阶段的儿童,应选择相应的有助于儿童健康发展的动画片。比如:1-2岁的儿童,感知能力较差、无意注意时间较短,适合观看画面色彩鲜艳、配乐优美的动漫作品,但观看的时间不宜太长。2岁以上的孩子,开始具备较强的心理活动能力,孩子开始关注和思考周围的事物,这时候家长就要选择一些能够满足孩子好奇心的作品。4岁以上孩子的形象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可以观看一些科普性质的动画片,拓宽其知识面。

  结语目前,我国的动画制作已经开始关注娱乐性和民族性,幼儿动画应该立足本土文化,针对动画对儿童学习和生活的影响,制作适合儿童各个成长阶段的动画作品,从而树立儿童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效锻炼儿童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逻辑思维能力的延伸性,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开发儿童的想象力,提升儿童的智力水平。

  (注:本文为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以动漫艺术作为羌族文化视觉传达形式研究》,课题编号:2010007 )参考文献:


互联网 baby611.com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