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语言活动 浸润幼儿心灵
冬去春来,笔者已在幼教园地中躬耕多年,深知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提高幼儿语言表达对幼儿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多数幼儿不识字或识字不多,有意注意的时间短,因此,要想发展幼儿的语言,教师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维果茨基认为:"幼儿的任何学习活动都需要中介因素,需要通过符号来帮助他们提升和巩固学习经验,因而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以图谱为依托,能有效地开发幼儿的语言最近发展区,能很好地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下面笔者浅谈几点感受。
一、运用图谱创造宽松的语言环境,激发幼儿的语言学习兴趣
幼儿年龄小,对新奇有趣的东西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表达的欲望。但笔者发现,因幼儿的认识能力和语言水平不同,有的幼儿由于语言发展缓慢,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有的幼儿能说出自己的想法,但说话结结巴巴,语句不完整。这时就需要有一个宽松的语言环境来激发幼儿表达的欲望,使幼儿产生学习语言的动力和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语言。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图谱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手段。教师利用图谱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带幼儿进入一个轻松愉悦的语言环境,调动幼儿学习的内驱力,使幼儿产生语言学习的兴趣,从而 "想说、敢说和喜欢说"。
比如学习语言《说说画画》一课,教师运用了图谱创设了一个农场的情景,让每种动物活灵活现的出现在幼儿面前。如一只撑着太阳伞的黄色的小鸭子从房子后面摇摇摆摆的出来,这时老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呀?",由于此问题的开放性,极大地活跃了小朋友的思维,孩子们非常兴奋,迫不及待地说出自己的想象。有的说:"天太热,小鸭子上幼儿园呢。",有的说"下雨了,鸭子宝宝找鸭妈妈。"还有的说"小鸭子唱着歌,去找小狗玩。"……从上面教学片段中可以看出,图谱给幼儿一个形象、直观的感性认识,用图谱去冲击幼儿的视觉,引导他们将生活经验和童话世界进行对接,幼儿的语言表达有了情境依托,他们不但能大胆想象,更能说出自己心中的梦幻世界,孩子的语言能力也就大大提高了。
再比如学习中班听说游戏《小花鼓》,这是一个绕口令,对于幼儿来说,语言训练的难度很大,特别是"布""虎""鼓"这几个字的发音容易混淆。为了降低语言训练难度,教师一次次发挥图谱的功能,将图谱和儿歌的内容联系起来,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不断刺激幼儿的学习兴趣,努力开发幼儿的言语表达区,让幼儿边直观图谱边学习音节发音,这样幼儿能很快地记忆儿歌,较为熟练地说出绕口令。
如在活动第二环节中,教师呈现出用布包裹着的图谱(图1、图2、图3、图4),让幼儿猜猜是什么。当老师逐一出现小鼓、老虎、宝宝的图谱时,孩子既惊奇又开心得不得了!于是他们在非常愉快的心情下和"鼓、虎、宝宝"打招呼,在情境中既认识了小鼓和老虎,又在游戏中练习了
"gǔ、hǔ、bǎobao"的发音,初步感受了绕口令的音律美。然后再引导幼儿记忆儿歌"一面小花鼓,鼓上画老虎,宝宝敲破鼓",教师依次把相应的图谱粘贴在绒布黑板上,这样在图谱的帮助下,幼儿轻松愉悦地掌握了儿歌内容。
"不知是布补鼓,还是布补虎"这句绕口令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语言关,笔者先后出示了图5、图6和图7,分步粘贴:当教师读到"不知是布补鼓"一句时,分别粘贴图6和图5,并粘贴左箭头进行直观引导,再让幼儿根据图谱复述一遍绕口令,这样孩子们就能比较流利地说出完整的语句。后半句绕口令教学同上依次出示相对应图谱7,同时教师伴以表情,手势等无声语言以更好地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图谱的帮助下,幼儿顺利地突破了"布补鼓""布补虎"的难点。同时,孩子们在图谱的游戏中不但品尝到了学习语言的快乐,也初步感受到了绕口令这种语言形式的魅力。
从以上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出,学念儿歌环节教师按儿歌内容有序出示图谱,增加了语言表达的顺序性、可视性和趣味性。有了图谱的依托,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大大增强。
二、运用图谱渲染浓厚的欣赏氛围,培养幼儿的语言感知和创造能力
在语言训练中,欣赏诗歌或儿歌可以培养幼儿的语言感知能力。通过对诗歌或儿歌的阅读、朗读、欣赏,幼儿对优美的文字语言的感知和学习能力都能有所提高。但我们也要看到,幼儿因年龄的限制、生活经验的缺乏,他们对于诗歌的理解能力弱,不能产生到位的感知。运用图谱教学,将图像、文字结合在一起,为幼儿创设一个比较有感染力的欣赏环境。有效的烘托、渲染语言欣赏的氛围,可以将幼儿的身心都吸引到诗歌情境中,能传递给幼儿丰富的、整合的信息,帮助幼儿进行理解感悟,切实培养幼儿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