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鼓励、赞扬、改变幼儿的受挫意识
自信心是一种强大的内部动力,能激励人在对事物和现状具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坚持不懈地运用自己的智慧完成任务,追求既定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幼儿只有不断得到鼓励,才能在困难面前淡化和改变受挫意识,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教师要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如衣服自己穿脱,自己进餐,独自就寝等。一旦幼儿取得进步后,我们不妨说"你一定能做好"、"你一定会成功的"、"你很能干""继续努力"等等。让他们相信自己能做好。温存的微笑,期待的目光,亲切的抚摸,既能激发幼儿追求自主自强,使幼儿的受挫意识得以改变,又能提高他们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在幼儿未完成任务时,要具体分析,必要时进行启发,引导,切不要说丧气话,更不能训斥。否则,只能使幼儿因增加挫折感,而最终失去自信心,削弱意志力。
(六)、要为幼儿创设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与同伴交往可以使幼儿发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从而更好地认识他人和自己,克服自我中心。在群体中,幼儿往往会经历一些挫折,如观点不一致。这样他必然要在不断的磨炼中学会如何友好相处,如何合作,从而更好地在同伴中保持自己的地位。而这种磨炼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耐挫力。另外,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指导,也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挫折,能使人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学会分析和处理问题,真正地"长大"。而如今的孩子对"挫折"二字大都比较陌生,许多为父母、为师长者,只重视让孩子吃好玩好学习好,对人格健全、心理成熟则关心很少,舍不得让孩子受一点挫折,"脆弱"成了许多孩子的"致命伤",一旦遭遇某种压力,容易钻牛角尖,做出偏激之事。
有一首歌唱得好:"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有时也很无奈。做父母、当老师,不能庇佑孩子一辈子。所以无论是学校、家庭,老师、家长要有意识地对孩子加强挫折教育,增强心理承受力,让他们身心俱健,全面发展。西方教育界人士说,"挫折教育"说白了就是使孩子不仅能从别人或外界的给予中得到幸福,而且能从内心深处激发出一种自找幸福的本能。这样在任何挫折面前才能泰然处之,永远乐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