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浅谈个体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的发展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3年06月04日 09:16:36

  论文摘要: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根本目的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建适合新一代儿童自主发展、自主成长的教育环境。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学习者,他们的兴趣和需求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抱着"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人"的思想,安排足够的时间深入地了解、尊重孩子合理的需求,通过不同的途径观察、发现幼儿的兴趣,抓住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随时调整教育策略,提供适当的引导,巧妙地将个体的兴趣、需要转变成群体的兴趣和需要,或以群体的情绪激活个体的兴趣,或在竞争性的活动中培养合作的群体意识,并通过合理的规则让个体适应群体生活,让孩子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正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到,要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其意义包含两个方面:对个体而言,应当培养一个和谐发展的完整儿童,而不能忽视孩子的多种需要,在其个体方面潜力还未发掘时就加以抑制;对整体而言,教育是面向全体,它不是面向少数资优儿童,也不是只抓大多数中等水平的儿童,而是面向每一个包括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这就要求我们要了解孩子的需求,有效巧妙地解决孩子之间的冲突、突发事件,促进孩子在群体教育环境中富有个性地发展。

  一、尊重、满足个体幼儿的需要。

  一次美术课上,润润、明明、毛毛几个小朋友对老师要求画的画不太感兴趣。于是他们有的乱涂乱画,有的干脆不动。我看到这情景,马上想起了儿童社会化教育,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于是我与搭班教师商量了一下,决定让这几位小朋友自己拿主意。于是我就在他们的耳边小声说:"你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东西,想画什么就画什么。"他们听我这么一说,可来劲了,各自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润润平时最喜欢汽车,所以他就画了一辆小汽车。明明喜欢跳舞,她就画了一群跳舞的娃娃。毛毛画了一个鱼塘,有好多小鱼在游泳,好看极了。然后我决定根据教师的要求再引导他们。这次教师要求画五颜六色的毛衣,我就对润润说:"用你的汽车运毛衣吧!"他听了很高兴地画了起来。我对明明说:"小娃娃穿上漂亮的毛衣跳舞会更好看。"她点了点头,也画了起来。就这样幼儿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而且他们的任务完成得又快又好。

  通过这次美术课,我更加明确了教育目标:要充分尊重了幼儿,树立了"儿童高于一切"的新儿童观。 老师尊重幼儿,就该做到尊重每一位幼儿,学会平等对待幼儿, 给他们一定的自由空间,正视孩子间的个体差异。 特别是当个别孩子的兴趣和需要与群体的安排发生冲突时,教师要有一颗全身心爱孩子的心,从尊重出发,观察孩子的兴趣,了解孩子的需要,倾听孩子的心声,走进孩子的心灵,同时,教师可在尊重幼儿的前提下向幼儿提出适当、合理的要求,引领幼儿自己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幼儿尊重和信任的要求得到满足,就会有一种安全感,自然而然就愿意将其内心世界交给我们,真正做到与幼儿平等,努力成为幼儿的朋友。 这样才能不断完善 " 教师 " 这个多元化的角色。所以,我们不妨尊重幼儿的决定,稍稍等待一下幼儿,用 " 观察 " 了解幼儿的行为,用 " 等待 " 理解幼儿的活动,用 " 尊重 " 走进幼儿的世界。

  如上述案例中,如果我坚持要求幼儿按预设的目标内容去操作,不问原因否定他的表现。表面上让他服从群体的安排,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但实际上扼杀了孩子的个性表现。再说,孩子的个体需要并不影响其他幼儿,我觉得应鼓励幼儿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二、调整活动,适应个体幼儿。

  在一次户外活动中,我要求孩子们练习拍球,比赛谁拍得多,别的小朋友都按老师的指令认真地拍,可是马丁小朋友不好好拍,却把球往上乱抛。"马丁,好好拍,不要影响别的小朋友",我好言相劝。马丁看看我,拍起了球,可才拍了几个,又把球往上抛。我生气地说:"你站这儿,不要玩了。"这时,马丁"哇"的哭起来,边哭边说:"拍球一点都不好玩,我会拍三十个呢,我要像姚明叔叔那样投篮。"在这个案例中,孩子并不是不愿意参与活动,而是老师的要求对马丁来说太低了,不能满足他的需求。我为了保证集体活动的进行,通过"不让玩"惩罚孩子,企图让他作出妥协,这样只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

  于是,我让孩子们按自己的方式尽情地玩了一会儿后,并让他们说说对玩球有什么"新"发现,孩子们边说边做给我看:可以滚着玩、踢着玩;可以向空中抛接球;可以原地站立拍球;可以双手拍球,左右手交替拍球;可以蹲着拍球,一边拍球,一边向外侧抬脚,两脚交替进行……这时马丁也高兴地说:"用球还可以做操。"接下来,我便让大家把自己没玩过的方法再试着玩一玩。这时孩子们兴趣大发,玩得更热闹了。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让幼儿尝试创编球操。孩子们再一次进行尝试,三三两两一组,各显神通。

  通过这个活动,我深深感受到:每个孩子都是特殊个体,不同个性、不同需求的幼儿参与活动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孩子用其多种方式和状态参与活动,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孩子都按部就班。教师工作应该以幼儿为主、时刻倾听幼儿的心声,细心解读孩子,深入到孩子的活动之中,仔细观察,站在孩子的立场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适时引导。如果教师仅仅以整齐划一的内容和要求来捆住幼儿,那么孩子探索的积极性、想象火花就会在成人一次次不经意的打击中荡然无存。若我们能及时察觉孩子的需要,以适当的方式转移孩子的兴趣点,随时调整教育策略,提供适当的引导,巧妙地将个体的兴趣、需要转变成群体的兴趣和需要,为孩子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那么活动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或者干脆放下计划,尊重和支持幼儿的兴趣和需要,适时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将幼儿的关注点作为教育的切入口,巧妙地将它转换成大家共同的话题。一个生动的教育活动不就随之而产生了吗?这比另外预设一个主题活动效果要好得多。


互联网 baby611.com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