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幼儿环保教育初探(2)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3年09月02日 21:35:12

  自然角是幼儿认识自然界的一个小小的窗口,幼儿通过种植、饲养动植物来了解自然界,并以此提高幼儿的环保意识及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幼儿逐步认识到我们保护动植物就是保护自己。

  如:当发现幼儿不爱护鱼缸里的小鱼时,就及时引导幼儿观察鱼缸里的小鱼,使幼儿感到小鱼是很可爱的,它们同样也是鱼妈妈的小宝贝,要和老师一起把小鱼养好,千万不可用手去抓。

  再如:午餐后带幼儿散步来到了种植园地,幼儿好奇地把小青菜拔了出来,就及时地利用这个活教材,使幼儿知道小青菜离开了土壤妈妈它就活不成了。我们千万不能拔地上种植的花、草等植物,慢慢地培养幼儿不随意破坏绿化的好习惯。

  (二)在环保教育中对幼儿进行行为习惯培养的方法

  环保教育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紧密联系的。由于幼儿的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幼儿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不强,他们的行为随意性强,目的性差,常常不能稳定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表现出动机和行为的不一致。因此,对幼儿的日常行为要有意识地引导,帮助他们强化那些对环境有利的行为,使这些行为逐渐成为幼儿自然而然的行为,使幼儿逐步养成爱护环境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比较自觉地注意保护环境。

  在环保教育中对幼儿进行行为习惯培养的几种方法:

  1、教师从自身行为影响幼儿—潜移默化的过程

  幼儿具有模仿性强和易暗示的特点,教师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他们。往往教师喜爱的幼儿也都喜爱。因此教师的榜样作用是无穷的。例如:在平时的活动中,无论是在盥洗室,还是劳作室、海洋球室,看见有的小朋友或阿姨用完水忘了关好水龙头,我就赶快把水龙头拧紧,并教育幼儿不能浪费水。小朋友门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久而久之他们也学会了节约用水。

  2、通过电视、广播、社会环境以及耳闻目睹,提高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意识

  例如:电视新闻中看到动物园里的一只小河马因为误食了大量游客抛入的废弃物而奄奄一息。大家都为这只小河马的遭遇感到难过。同时,对那些乱扔塑料袋等废弃物的不文明行为感到深恶痛绝。让幼儿发自内心地呼唤:“救救可爱的动物!”“请别乱扔垃圾!”

  3、通过故事讲解,引导幼儿把认识转化为自身行为

  童话故事《猪八戒吃西瓜》及《瓜瓜吃瓜》这两则故事对幼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婴儿懂得了如果一个人只图个人方便而不顾公德,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损人不利己,使幼儿渐渐养成了不随地乱扔果皮纸屑的习惯。当看到教室里、操场上有垃圾,他们会马上捡起来扔进垃圾桶;当外出春、秋游时,不用老师提醒他们每人都会自觉带好一只马甲袋,准备放果皮纸屑。可以说,这样的故事给幼儿很大的启迪,促使他们把认识转化为自身的行为。

  4、环境创设与陶冶

  在平时的各种活动中,利用游戏、教学活动及大自然,让幼儿感受各种不同的声音,感受不同声音的不同体验,使幼儿自己会分辨哪些声音好听,哪些声音不好听。从而使他们明白了:为什么要轻轻地搬动桌椅?为什么要轻轻走路?为什么不要大声吵闹的道理。幼儿道理明白了,做起来自然也就更自觉、更认真了。久而久之,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水到渠成了。

  四、目前开展“环保教育”急需做到的“两个准备”

  (一)教师观念的准备。教师的观念直接影响着“环保教育”的实施,因而教师首先要明确环保教育的重要性,明确掌握在孩子中开展“环保”教育所应持的“度”,教师自己也应成为热衷于环保的参予者。

  (二)教师的知识准备。教师不仅要博览群书,积累大量的信息经验,用科学的知识武装自己,保证向幼儿传递科学而准确的信息,还要对环保问题处以高度的敏感,有探索求知的精神。

  “环保”教育不单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措施。而且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织部分,是具有长期效应的跨世纪工程,但愿我们的“环保”教育工程辐射到家庭、社会,造福自我,造福后代。

  参考文献:

  1、  唐淑著《幼儿园艺术、健康和社会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  朱智贤著《儿童发展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

  3.  徐云祖著《儿童早期教育与信念》年


互联网 baby611.com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