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知识发展的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幼儿教育,而幼儿早期阅读在近年来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3~6、7岁是幼儿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在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家长和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本文从幼儿早期阅读的重要性入手,分析影响幼儿阅读能力的因素,重点探讨在家庭中怎样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和兴趣。
关键词:家园共育 幼儿早期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是当今社会人们获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也是一个人未来成功从事各项工作的必具能力。相关研究的结果告诉我们,3~8岁是儿童学习阅读的关键期,在这段时间内他们奠定的是自主阅读的能力。
孩子的阅读是从小就开始的,但是在儿童阅读的最初阶段,我们培养的应当是作为学习基础的阅读能力。对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来说,重要的是要帮助儿童迈出阅读的第一步。在这一阅读教育目标中,我们看到的不是要求认识和书写多少字,而是将儿童早期的口头语言的丰富性,儿童在口语学习中玩味语言的韵味及其构成,儿童阅读图画故事和自创图画书等提到了重要的地位。这里所说的,实际上是指学前儿童在语言发展关键期内要学好口头语言,并将他们获得的丰富的口头语言作为书面语言学习的基础。在学习口语的同时,在阅读图画故事等活动中,孩子也在形成与书对话的经验,养成用口头语言经验来独立思考书面阅读内容的习惯。没有这样的基础,儿童即使在早期识了若干的字,也不可能发展起良好的阅读能力。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一言一行会浅移默化地影响他们。所以我们非常重视家庭环境对幼儿自主阅读行为的影响,努力营造一个有助于促进和扩展幼儿自主阅读的环境。
首先,我们向家长宣传正确的自主阅读理念,让家长了解幼儿进行自主阅读的意义,让他们知道早期自主阅读不等于早期识字,从而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这其中我们还向家长宣传身教重于言传的重要性,希望家长能够抽出时间来陪孩子一起看书,给孩子讲故事。并通过努力让阅读真正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在每个可能的环境里,都应当有引导孩子的人。引导孩子选书、看书、读书;引导孩子发问、讨论、思考;让孩子了解阅读的过程必须“有自己”。只有将书和个人的经验连接起来,才能产生趣味和意义。
我们应该和家长很好的沟通,让他们知道孩子在幼儿期不是要他们掌握很多知识,而是要培养他们的习性,只有好的习惯形成了,才能对他们以后的学习有益。
其次,要在生活中使用一点小小的技巧,帮助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所以我们要求家长每天定时,花费一定的时间,和孩子一起阅读。孩子对于事情的认识和记忆都来源于他们的生活,所以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最好是让阅读成为他们的生活环节。每天的阅读时间不用很长,10分钟到20分钟就可以,贵在坚持。如果晚饭后是“亲子阅读时间”,那就不要轻易挪用这个时间段,让孩子形成晚饭后就要看书的条件反射。培养孩子看书皮的习惯,告诉孩子书名、书的作者、书的出版社。任何有品质的阅读,都和这三个因素有关。
在生活中父母应注意观察孩子的特长和兴趣点发现孩子的特长,选择适当的阅读内容,以强带弱,以此出发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比如,有些孩子对于数字特别敏感,能记住很多数字,或者在数数、计算等方面有特长,父母可以选择一些带数字的故事,或者在阅读故事时,有意识地请孩子数数故事里的动物、植物等;有些孩子喜欢自然界的东西,比如植物、动物等,就可以找些相关的故事给孩子读,在阅读的同时,还可以带孩子一起看看故事里提到的动物、植物,或者养一些小动物、植物;有些孩子可能喜欢绘画,那么就找一些可以涂色的故事书,在晚上阅读时,请孩子想想可以涂什么颜色,第二天和孩子一起照他的想法完成。要找到孩子的特长,并从特长出发寻找相关的阅读内容,用孩子的特长带动阅读。
父母引导孩子阅读时要循序渐进。对于年幼的孩子或阅读兴趣不浓厚的孩子,父母可以重复故事。孩子喜欢重复听相同的故事,每听一次故事,他们就会注意到新细节。在开始新的阅读前,可以先给孩子读已经讲过的故事,然后再逐渐引入新内容。对于年长的孩子或本身就有一定阅读兴趣的孩子,爸爸妈妈可以邀请孩子和自己一起阅读,或者邀请孩子讲给自己听,并帮助孩子用录音记录下来,放给孩子听,告诉他们“这是你自己的声音”。还可以留一点悬念,尝试把故事讲到一半,让孩子带着好奇心睡觉,第二天,孩子就会带着好奇心继续听下去。
睡前亲子共读。父母与孩子共同阅读,一边阅读一边交流各自的感受。例如:爸爸妈妈先读一部分,让孩子猜猜,故事书的后一页即将发生什么事。等孩子多想几个假设后,把书翻过一页,看看他猜对了没有,再继续往下读。孩子的情绪渐渐稳定,注意力也会集中。有时,可能是故事还没读完,爸爸妈妈已经昏昏欲睡,孩子却在问:“妈妈,然后呢?”如果孩子没有得到应有的回应,就会失去阅读的兴趣。所以一定要坚持和孩子一起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