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运用多媒体,提高了幼儿的艺术审美能力,激发了幼儿对艺术作品的兴趣。
在艺术教学活动中,幼儿对于艺术的感受力、情感体验,幼儿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想向、创造能力,是教师无法直接教授的。信息技术与艺术课程的有机整合,为幼儿提供了优良的艺术环境,激发了幼儿对艺术活动的兴趣,给幼儿以充分自由想象的艺术空间,从而感悟、理解艺术作品,并从事新的艺术创造,提高艺术审美能力。兴趣是求知欲的向导,是情感、动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幼儿的年龄小,在学习活动中普遍存在着兴趣问题,对于新鲜刺激的内容很感兴趣。我国着名教育家朱熹曾说过"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布鲁纳也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其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等特征以及灵活多变的方法将艺术作品展示给幼儿,激发了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名画欣赏对于幼儿来说比较抽象,传统的美术教学强调以逼真反应自然,在名画欣赏过程中幼儿往往因受造型能力的限制失去对名画欣赏的兴趣。我园教师在让幼儿欣赏西班牙画家米罗的抽象画《群星与女人》时是这样做的:老师直接从网上下载该名画,使幼儿通过大屏幕投影欣赏到色彩鲜艳、形象逼真的画面,通过课件从点到面的隐性示范,让幼儿找到欣赏名画的方法。同时,教师在计算机上现场演示借型想象,把画家的奇怪而无规则的小点想象成小动物、小花、大树、房子等幼儿熟悉和喜爱的画面,提高了幼儿的兴趣。
六、促进了幼儿对艺术作品的理解。
多媒体运用于教学,以其极丰富的表现力使人脑得到延伸。它能根据教学需求将其内容以图象的形式,动态地加以分解、组合,生动地再现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极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例如:大班音乐欣赏--《吹泡泡》,这是一首非常优美、恬静的歌曲,全曲共分为两段,每段歌词的内容都不同,每句歌词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而且,歌词内容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幼儿不易理解、难以记住。传统的教学往往采用挂图,再带领幼儿反复练习、吟唱,幼儿学得枯燥乏味、费时费力。针对这些难点,教师设计了一套多媒体教学软件,一句歌词设计一幅画面,共八幅。温馨、恬静的画面,形象生动的动画牢牢地吸引住幼儿,孩子们目不转睛,从动画中找到物体之间对应关系,从而理解歌词、熟记歌词,在动态情境中实现师生互动,使教学更生动形象、具体直观。孩子们只学了一个课时,不但记住了歌词,而且学会了演唱。
七、运用多媒体增强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创新教育也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为幼儿营造了愉悦、和谐的氛围,使他们陶醉于充满乐趣的想象创新活动中,他们的思维可任意驰骋翱翔,想象、创造力得以充分发展。再如:名画欣赏《群星和女人》的教学活动中,幼儿在多媒体情境下对名画进行充分的感知体验后借型想象,他们把点、线及一些不规则图形想象成眼睛、大象、海豚、大公鸡、月亮、老虎、星星、叶子等东西,思维一下子打开了。幼儿的好奇心、探究欲望得到极大的发挥,人人都有不同的认识,人人都有不同的发现,幼儿的想象完全超越了老师的预测。他们说大画家的画我们也能看懂,我们也来学习大画家画画吧!接着,幼儿在老师为其准备的基本形体上添加线条、色块,用他们已掌握的美术语言和稚扑的表现方式,构成一幅完整的作品。他们的作品充满迷人的效果,孩子们的自主性、想象力、创造力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多媒体的出现,对我们教育思维有了新的发现,它给了教师良好的互相学习交流的机会,随着幼教事业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对幼教越来越重视,新《纲要》的实施,也对幼师是个很大的考验,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合理巧妙的利用电媒技术收集大量材料,学习相关理论知识,通过网络学习使得教师的眼界和思维获得拓展,观念得以不断升级更新。
只要我们从实际需要出发,合理地利用各种电教媒体,幼儿的数学教学就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让每一个幼儿全面发展"这一美好的愿望就一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