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环境是幼儿进行游戏活动必要的条件,可以促进幼儿的游戏行为。幼儿园的环境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主要关注物理环境和精神环境。我们该如何创设好的物理和精神环境来为儿童的活动起促进作用。
关键词:环境 物理 精神
1、幼儿园班级环境
1.1环境的含义
环境即个体生活的所有外部条件的总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1.1幼儿园班级环境的含义
幼儿园班级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精神环境。物理环境包括幼儿园活动室内外墙面的视觉材料、活动器材设备的空间布置方式、活动区域的分隔模式以及游戏材料、游戏时间等。精神环境是指环境中的人际关系以及心理氛围,包括师幼关系以及儿童与儿童之间的同伴关系,宽松自由的环境,还有家园关系等。
2、班级环境创设的要求
2.1符合安全性的要求
幼儿园班级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精神环境,在物理环境的安全性方面主要是要求游戏所涉及的材料和设备器材的安全性,没有不牢固、尖角等问题,同时班级窗户要经常通风,地板保持干燥,班级环境不会导致儿童跌倒、刺伤,户外环境中的游戏器材的牢固性、安全性。在精神环境方面主要是班级气氛融洽,幼儿在班级得到应得的尊重,师幼、幼幼、家园关系融洽。
2.2符合个性化的要求
环境的创设不但要适合所有的儿童,还应该适当的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展示出环境的个性化,还可以根据教师的喜好创造力来体现各班的独特性,教室可以根据本班教室里的材料装饰出与众不同的效果。
2.3符合参与性的要求
班级环境创设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儿童进行活动,所以环境一定要符合参与性的要求,要满足班级里所有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特点,还要满足他们的兴趣需要和个性特点,尽量为每个儿童提供发展的空间,让每个幼儿都愿意参与到活动中去。
2.4符合儿童化的要求
班级的环境一定要符合幼儿的心智发展,所以环境要充满童趣,不能只按照成人的审美去布置环境,在颜色上要柔和温暖,不能太暗也不能太活泼,在器材、家具选择上要符合幼儿的身高、体型、能力等多方面的问题。
2.5符合刺激性的要求
班级环境要能够刺激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刺激幼儿主动的在环境中去探索新的问题和积累经验,刺激他们进行合作,提高活动的参与性。
2.6符合教育的要求
班级环境布置要根据教育的要求,不能去布置那些在教育范围外的东西。例如幼儿需要学习一些常见的植物,教师便可以在班级里放一些植物标本或植物的图片等。户外环境的活动器材都是根据幼儿设计的,而不是设计给成人的。
2.7符合审美的要求
班级环境的创设里不需要设计出那些大多数人都无法接受的环境,要符合幼儿的审美情趣,教师要去了解班级幼儿喜欢什么,户外也是,教师要站在幼儿的角度去设计环境。
2.8符合活动的要求
班级环境的创设还要符合活动的要求,活动的进行都是要依靠环境来进行的。例如,教师会按照近期要开展的主题活动来创设环境,孩子们可以在环境中感受到近期要学习的内容。
3、如何创设班级环境
1.1物理环境
1.1.1室内活动区的布置
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发展实际、年龄需求、实际需求来设置活动区。例如,小班一般会有娃娃家,因为他们还不太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这样可以减轻他们的入园焦虑;大班会有科学区,便于他们进行科学探索,打扮的幼儿在心理和生理上已经达到了进行科学探索的水平。
各活动区的位置安排要合理,动静去要分开,例如,图书区要远离像建构区那样热闹的区域。美工区要进水源,科学区要在较安静,便于思考的地方。
教师要根据本班的实际场地进行合理的规划,根据活动区的性质设置固定的活动区和变动区域。例如娃娃家一般是有固定的地方的,而积木区却可以是变动的。
教师要善于发挥环境的引导、暗示作用,可以在区域内贴小脚印等让幼儿明白这个区域是有人数限制的,从而避免拥挤。在材料柜子上贴标示线等,让幼儿明白材料要"物归原处",培养幼儿收、放的意识。
各区域间的分隔可以用柜子、帘子、屏风等进行分隔,教师用的分隔物的高度要适宜,最好符合幼儿的身高和视线,便于教师观察和幼儿活动。
教师应注意各区域间的相容性。美国学者布朗把活动区的性质归为四类:静态、用水----科学观察区、手工区、美工区;动态用水区----玩沙区、玩水区、娃娃家区;静态、不用水----图书区、数学区;动态、不用水----音乐区、益智操作区、积木区。【1】
教师还应该注意各区域之间的可转换性。幼儿不可能一直只在某个区域活动,同一个活动可能会覆盖几个区域,因此教师在设置时要尽可能的去预测幼儿可能出现的延伸性的活动,来设置各个活动区的位置,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例如,娃娃家的活动可能会需要角色扮演区或阅读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