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娇惯孩子是家中的宝,"小皇帝"、"小公主"的现象显而易见,他们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想干什么要什么,就一定要得手,否则就使性子大哭大闹,家长们见到孩子这样,心痛时,就会满足他们那些无理取闹的要求。在这种环境下,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自私霸道,以我为中心的不良性格。到幼儿园后,他们都认为"什么都得听他的,得让着他",如稍有其不顺意,便哭喊攻击,这种行为给教师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导致教学过程也受到影响。
2、替代现在的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什么事都有人代替做了,不必自己动手。这种过分溺爱的现象,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在我遇到的孩子中就有过这么两种情况:孩子已经上学前班了,连脱鞋换裤衣服都不会,如果老师不帮助的话,就以哭了事。还有一种情况,孩子上幼儿园,不肯自己走进课室,要家长抱进课室。想想孩子的独立性真的有待深思,他们连一些小小的生活都不能自理,又怎么去帮助别人呢?来到幼儿园,老师教育他们,自己的事要自己独立完成,不要什么事都依赖家长,帮他们改正种种不良习惯。然而,有些家长还是一手包揽,婆婆爷爷爱孙子孙女心切他们认为孩子还小,做不来,不愿让他们动手。很难想象,如果继续这样教育下去,孩子的未来会是如何?他们又是将如何担当建设祖国的伟大重任呢?这就可想而知了。
3、过渡保护"捧在手心里怕冻着,含在嘴里怕化了"一句话就说明了孩子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孩子是长辈的心肝肉,心头肉。一部分家长总是站到孩子的面前,替他们扫除障碍,容不得孩子受一点点委屈,一点点挫折。就拿一件最平常的小事来说吧:幼儿园生活是一种群体生活模式,人员较多,幼儿与幼儿之间总会有一些小摩擦,总会不经意之间碰到摔伤,一旦出现问题以后,有些家长不理清事理,就先把老师指责一顿,甚至找到学校的领导或者对着做错事的幼儿大吼。尽管最后事出有因,家长也接受了老师的道歉,可是由于家长们的过度保护,使孩子变得不讲情理,变得更无理取闹,孩子们心中慢慢就形成一种扭曲心理:"天不怕,地不怕,出了事有爷爷婆婆或者爸爸妈妈撑腰"。这一现象,使孩子长大后容易出现极端的心理:目中无人,胆小怕事。
三、农村幼儿教育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因此,我们在分析农村幼儿的教育问题时应从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来去分析原因:学校教育的缺位、家庭教育的缺失、社会教育的缺乏。
1、幼儿园教育缺位学校是培养人这一特殊使命的场所,学校理应承担起孩子的教育和管理的责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所起的主导作用。但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学校在幼儿的教育问题上显然没有到位,具体表现为:一是绝大部分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依然是把追求生源摆在第一位,忽视幼儿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沦为一种口号或"摆设"。二是对幼儿的教育针对性不强,学校教育主要着眼于受教育者的共性,而往往忽略受教育者的个性需求。幼儿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常常在学习、生活、心理发展及道德行为等诸多方面出现问题,而在整个受教育者中幼儿毕竟还是少数,有"幼儿"就读的幼儿园往往无视这一特殊受教育对象的存在,对幼儿的学习状况、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状况缺乏有针对性的关注和关爱,导致这些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无法在学校教育中得到有针对性的补偿。三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严重脱节,表现在幼儿的家长与老师之间,尤其是与班主任老师之间联系和沟通的严重匮乏,没有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效应,而缺少家庭教育支撑的学校教育,至今没有能够采取很好的措施来弥补这种家校教育脱节所带来的"消耗",学校教育的功能在"消耗"中大打折扣。
2、家庭教育缺失首先家庭的人员变动有直接关联。幼儿的家庭通常是父母一方或双方都外出务工,将孩子交由单方照管或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嫡系亲属代为照管,这样势必会造成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农村贫困家庭不能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造成幼儿家庭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导致幼儿家庭教育功能的失调和弱化,完整的家庭教育功能的发挥应该是包括父母双方对孩子的影响,父母双方的教育"合力"是保障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而幼儿家庭结构的变化必然会部分地消解这种教育的"合力",从而削弱家庭教育的整体功能。
四、解决农村幼儿教育问题的对策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呢?通过调查研究和自己的实践经验,我认为要针对幼儿的教育问题的影响因素上"对症下药",要做到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方面齐抓共管。
1.政府发挥关键的主导作用"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党的"十七大"中提出:"要保障农民工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平等地接受教育"。可见党和政府对这个问题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