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方面,这个时期的幼儿以不随意注意为主(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开始有较大发展。由于言语的发展孩子越来越能根据任务的目的来维持自己的注意,注意的随意性也就提高,但孩子心理活动仍然以形象性为主,鲜明色彩和图形材料仍最吸引孩子注意。例如,孩子学习画画就是一件提高孩子注意力的活动,以完成作品为目标,对作品有一个持续的专注力。
另外,注意的稳定性受任务的特点(比如难易程度)、儿童自身的特点(比如性格,自身的自控能力等)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比如说,由于孩子的个体差异、性格的不同在画画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因而终止他们对画的注意力,停止画画。或者在课上,孩子们正在专心听老师讲课,突然其中一个孩子说:"老师,我想去喝水。"那么,其他孩子都会被这个孩子的需求打断,也随大流的告诉老师想喝水,而不能继续听老师讲课,那么孩子对学习的注意力就被打断了,这就体现出孩子的注意力还不够稳定。
思维方面,幼儿在进行判断思维的一种形式不能根据客观本质的事物关系进行判断而是根据主观的情感体验或经验进行判断或根据事物最直观的关系判断。例如,孩子认为云在天上飘是因为云喜欢飘,汽车停在路边是因为它累了要休息,看见刮风时树枝摇晃认为树枝摇动导致刮风。
幼儿心理的具体形象性特征在概念的发展中有突出表现。孩子首先掌握的是具体实物的概念,然后才掌握抽象概念,在实物概念中包括种概念和类概念,孩子并不一定先掌握哪一类概念,孩子有时先掌握种概念"猫、狗、小兔子",然后掌握类概念"动物",有时又是先掌握"类概念"如"花",然后掌握种概念"玫瑰花、菊花、兰花"或者"红花、黄花、白花"等。先掌握种概念还是类概念取决于概念的抽象程度和概念与儿童生活关联程度。
情绪情感的发展方面,幼儿的恐惧感逐渐减少,另一种不良情绪--焦虑成了最突出的问题。焦虑情绪会破坏儿童与他人的社会关系,阻碍儿童对环境的探索,而对儿童的发展非常不利。很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我们彩翼5岁的李佳玉,有次和她的妈妈聊天得知佳玉很怕别人笑她,对笑很敏感,以致自己发笑的时候表现的也很夸张,这是一种不良的焦虑情绪--对笑感到不安,所以佳玉表现出怕被人笑,她认为被人笑会让自己很难看,她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所以做事情会顾虑重重,担心自己的行为或想法会被别人嘲笑,从而形成不敢大胆发言和表达,久而久之就变的不自信,以后做任何事情都会迁移进去,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这很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展方面,这时期幼儿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上,掌握了评价行为的标准。例如,一次国画课上,路老师想通过表扬的方式鼓励婷婷努力学习画画而惹来其他小朋友们的不满,当时在坐的小朋友撅起嘴巴嘟囔着:"又表扬她!"孩子表现的都很生气,路老师急忙对他们纷纷做解说,告诉他们婷婷小,需要多鼓励才能学习,他们听了连连点头,表示认同。这件事情可以说明一个5岁的孩子已经掌握了正确客观的评价意识。从轻信成人的评价发展到开始具有独立的评价,从笼统的评价发展到比较细致的评价。幼儿初期(3-4岁),儿童对自己或他人的评价都是直接模仿成人的评价得来的;幼儿末期(5-7岁),儿童通过将自己与别的孩子比较,通过将不同人对自己的评价做比较,他对自我的评价就逐渐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对他人关于自己的评价开始有了批判的态度。
第三阶段是童年期的心理发展特征,年龄分段是从7-12岁之间,主要是从思维发展和自我控制方面的分析。
思维发展方面,孩子在这个时期已经产生了逻辑思维能力,表现在儿童对事物量的不变性的认识。事物量的属性依靠一种感官是无法直接认识到的,任何一个具体事物除了颜色、形状和温度等外在属性,还有多少、面积、体积等量的属性。在童年期之前即3-6岁间,孩子认为一种东西排列方式或者形状改变了数量或大小也就变了。例如,我给馨怡做的一个小测验可以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我给馨怡用5个颜料瓶摆出两条不同方向的线条,问她这线一样长吗?她说:"不一样!"又指着右边的颜料盒说:"我觉得这个更长!"如果是同一个测验让7、8岁的孩子来回答就不会这么认为了。这说明,此时的儿童思维还停留在知觉水平上。而进入童年期的孩子们对事物的认识思维逐渐摆脱知觉制约性,他们能通过对事物变化过程的认识达到对事物量的不变性认识。但是这个阶段孩子的思维还受自身经验的局限。
自我控制方面,在自我的发展中自我意识相对发展的早,经过前幼儿期和幼儿期已经初步具有稳定自我意识,进入童年期后,随着同伴交往的增多,儿童获得更多的与他人交流、比较,他的能力在更多的领域表现出来,所以说,此时孩子的自我评价变的更客观。不过孩子的自控能力也因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孩子的认知能力存在个体差异。比如,成人过度控制孩子使孩子失去练习自我控制的机会和动力,惩罚、独裁家庭教育方式下的孩子自控能力就比较差。所以说,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业的成功、控制攻击、协调人际关系等,都需要良好的自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