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提问要有开放性,引发幼儿多维思考幼儿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对周围的人和事有着独特的体验与感受。因此,教师的提问不应追求唯一答案,而应设计有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幼儿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途径来思考,让幼儿自由表述自己的想法,培养幼儿思辩的习惯和辩证看问题的方法。在以往欣赏文作品时,教师常常会带有倾向地提问:"你喜欢小羊吗?为什么?"幼:"喜欢,因为小羊很善良。"而在大班故事《送给蛤蟆的礼物中》教师最后的提问是:"你喜欢故事里的谁?为什么?"幼1:"我喜欢青蛙,因为它送礼物给蛤蟆。"幼2:"我不喜欢青蛙,因为它太粗心,老是把东西剪坏。"幼3:"我喜欢青蛙,因为它很可爱,它剪坏东西不是故意的。"幼4:"我喜欢蛤蟆,因为青蛙最后只送了块手帕给它,它也没责怪青蛙。"师:"你们觉得蛤蟆怎样?"幼4:"蛤蟆很善良。"因为教师的提问没带任何暗示性与倾向性,因此,幼儿能从多个角度思考,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文学作品的主题也在幼儿的争议中逐渐明晰起来。
六、提问要有层次性,兼顾不同能力幼儿新纲要明确指出"要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由于幼儿在已有经验、思维水平、学习能力上存在客观差异,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兼顾全体,将难易层次不同的问题相互搭配,给每位幼儿都有表达与表现的机会。如故事《毛豆儿的樱桃树》中,A教师第一次设计的提问是:1、毛豆儿种了一棵什么树?2、他想请朋友吃樱桃,朋友吃到了吗?为什么?3、他为什么离家出走?后来又为什么回来了?4、最后朋友吃到他的樱桃了吗?为什么?结果试教下来回答问题的只有几位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较强的幼儿,课堂气氛十分沉闷。A教师反思后进行了重新设计:1、毛豆儿种了一棵什么树?他有一个什么愿望?2、朋友吃到他的樱桃了吗?发生了一件什么事?3、他离开后为什么又回来了?回来后发现了什么?他又是怎么做的?4、朋友来赴宴,毛豆儿心情怎样?吃完樱桃他们一起做了一件什么有意义的事?这一次A教师将记忆型、描述型问题与思考性、概括性问题相互组合,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幼儿,因此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可见设计提问时要注意难易结合,使问题既具挑战性,又能让每位幼儿都有机会在不同层次水平上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总而言之,在集体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提问,并通过问题的引导,激发幼儿学习兴趣,鼓励幼儿主动探索,积极建构,多维思考,自由表达,使课堂成为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间开放、高效、互动的对话系统,促进每位幼儿智力、能力、情感、个性上得到全面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