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育幼儿礼貌待人礼貌待人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是我们国家文明、进步的表现,是人们的道德准则,是人与人相处的规矩。现在,文明礼貌不仅反映了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的友好关系,而且以反映了人们自身文化修养水平。文明是一种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与他的习惯,因此,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说话用语、语调口气、行为举止和态度上反映出他的道德修养、思想面貌、文化水平、社会身份。如:谦逊文明的语言、恭敬有礼、落落大方的举止能给人留下良好的影响。因此,礼貌教育要从小抓起,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使用礼貌用语的重要条件环境潜移默化的去影响孩子,让孩子从小就学会礼貌待人。如:早晨当幼儿入园时教师要主动地向孩子和家长问早、问好,同时教育孩子跟爸爸、妈妈、以及长辈说再见。利用这些时机长此以往对幼儿进行礼貌教育,要教育他们尊敬长辈,会用礼貌用语主动、热情、大方的打招呼、称呼人学会问好、问早、道别。我们不小心撞到了孩子,就会蹲下去真诚的向孩子道声"对不起";我们再打扰孩子的时候,就会悄声地说:"对不起,打扰一下",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就会对孩子说"你可以帮我一下吗?"等等的话语。在日常生活中会关心长辈,力所能及的帮长辈做一些事,还要教育幼儿当自己影响别人时,会主动诚恳的道歉当别人影响自己时能克制谅解别人会说"没关系,不要紧"。在平时的生活中教育幼儿当别人说话时不插嘴、不妨碍,成人讲话时要专心听,不要打断别人说话。总之,作为教师和家长要做孩子的模范,处处以身作则,说话要做到温和有礼,随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态度对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让幼儿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生活的良好习惯勤俭节约、艰苦朴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突飞涨,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精神却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有时吃一顿饭就要花费几千元。不想要的东西,管他好不好随手就丢掉。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他们是全家人的心肝宝贝一家老小都围着他一个人转,尤其是祖父母的,有求必应,伸手必给,生怕孩子不高兴,让他们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逢年过节,亲友们更是争相给孩子压岁钱,少则数百,多则上千或上万,有的家长不进行正确引导,任由孩子乱买东西,花钱大手大脚,没有一点节俭意识,艰苦朴素这个字眼对于他们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为了把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精神能够永远的传承下去,我们就要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人的身上,所以,我们从小就要教育幼儿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如:教育幼儿不挑食、不浪费粮食,吃饭时不剩饭,饭菜不随意扔掉;让他们知道我们碗里的每一粒米饭,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用汗水换来的。还可以教育幼儿学习古诗《悯农》等。不丢弃没写不完的作业本和纸张,可以留做草稿纸或他用,养成双面用纸的好习惯;根据近几年连续干旱的情形,结合饭前便后幼儿洗手时,告诉幼儿水龙头不要开得太大,用完后立即关紧水龙头;喝水时不要接太多的水够喝就行要节约用水。生活中注意节约用电,光线充足时不开灯,充分利用自然光,随手关灯,人走灯灭。让他们懂得节约用水、用电的重要性。还可以讲讲雷锋叔叔的故事给幼儿听,知道雷锋叔叔是勤俭节约和艰苦朴素的榜样,他平时穿破的袜子从来舍不得扔,而是补了又补。他不但自己这样做,看到战友的衣服破了还帮助他们补起来,他的这种行为不是吝啬,而是一种崇高的精神。从而让幼儿知道节约用一滴水、一度电都是对祖国有很大的贡献。如果我们不注意节约,将来资源枯竭了,我们人类也就无法生存了。通过这些教育使幼儿从小就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良好品质,也就能让勤俭节约、艰苦朴素这一美德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并将它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