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父母应懂得随时抽空陪孩子玩。做游戏、玩玩具等。因为陪孩子玩不但可以联络感情,培养亲情,并可建立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增进亲子间的沟通。 其次,在玩的过程中可了解孩子的心事、想法、对教育孩子有很大的好处。 家教不是说教,家长应该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从做游戏,闲谈中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然后才能根据孩子的需要进行管教。
特别是一年级的家长,因为儿童注意力稳定性差,更应该通过游戏来开展早期教育活动。儿童专注于一件事时,家长不要轻易打断。三年级之前,家长不要过分关注学习成绩,主要关注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儿童初入学的时候,要引导他们对学习发生兴趣,把学习变为自觉的行动。
4、让孩子自己观察,思考,选择,做决定。我知道今天在座的很多家长是五六年级的家长朋友们,你们的孩子马上就要进入青春期,不少孩子在这阶段所产生的"成长的烦恼"几乎是成人无法想象的。他们对自身生理心理的变化不知所措、对自己过激的情绪行为难以自控、对自我形象过分在意与疑惑、对自我价值和成功之路苦苦追寻……
他们在形成自我意识、自我品质时会发生困难。要是父母不了解孩子的这种困难,习惯于管头管脚,又不理解孩子的生理、心理急剧变化时所面临的困惑、不安、紧张,不知所措,而缺少关心、帮助,只会指责、看不惯,便易引起亲子双方冲突。如不及时调整关系与教育方式,不仅使教育苍白无力,还可能带来的麻烦与后果。
父母尊重孩子的独立,给孩子充分的独立空间。不要对孩子偶尔出现的强烈叛逆行为---譬如和父母对着干、上网等大动干戈,要理解这种行为背后的心理,适当反思是不是对孩子控制得太厉害了。一般说来,强烈的叛逆行为是对父母强烈的控制欲望的一种反击,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控制适当变弱,孩子们的叛逆程度也会自然而然地下降。在正常情况下,不必太想"知道孩子在做什么"。
5、在现代的家庭中,父亲很容易成为孩子的榜样,所以作为父亲更应该关注自己到底给孩子带来了什么影响。现在的小学生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判断和鉴别能力,但大多还是模仿父母的言行比较多,如果父亲教育孩子的方法简单、粗暴,有时打人、骂人,无耐心,爱发脾气等等。那么孩子很可能会模仿父亲,在学校中以打架骂人解决事情。如果父亲有许多优点和长处,当然他们也一定会看在眼里,孩子在一天天长大,要做个称职的父母,真需要家长们下点功夫啊!
家长们,读懂孩子这本书,需要我们对孩子的感受无条件的接受,设身处地地将心比心;个别差异--要读懂别人;思维定势--多想可能性,不主观臆断;暗示--不先入为主,人不可貌相;
这次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就到这里,谢谢各位家长和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