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名称及界定
1、课题名称
学前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实验研究
2、课题界定
"习惯"是指一个人不假思索,不知不觉就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行为。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就是一个人的健康人格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实验研究是通过对儿童实施养成教育,全面贯彻新《纲要》、《规程》,从儿童外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促进儿童内部素质的发展,以保证儿童健康的身心,培养兴趣、获取经验、启迪智慧、形成良好品格,促进每个儿童富有个性地发展。
二、问题的提出
(一)实施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实验研究是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的需要。
(二)实施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实验研究,是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需要。
(三)实施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实验研究是面向二十一世纪振兴教育的需要。
(四)实施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实验研究,是面对激烈竞争,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
(五)实施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实验研究,是优化教师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保教质量的需要。
三、实验研究依据
(一) 政策法规依据
为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幼儿园工作规程》落到实处,优化教师的教育行为,全面提高国民素质。
我旗已被中国伦理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校教育研究部批准为"家庭教育实验基地"和"学校德育课题研究实验区"
(二)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
马克思曾深刻地论述:"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力、智力、能力和兴趣,道德精神和审美情趣的各方面的发展"。同时还指出,使人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未来社会的主要目标,也是人类教育要完成的总体目标。而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促进幼儿体、智、德、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是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2、生理学的科学依据
从生理上讲,3岁儿童的脑重约1011克,相当于成人脑重的75%,而7岁儿童的脑重约1280克,基本上已经接近于成人的脑重量(平均为1400克),大脑皮层结构也日趋复杂化。这是儿童认识外界事物和调节控制自身行为的生理前提,也就是说:5-7岁儿童已经具备了培养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物质条件了。
3、心理学的科学依据
从心理上讲,5-7岁儿童的活动范围扩大了,独立性也增强了,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都伴随着行为,行为对儿童来说都有无数个第一次,从行为习惯的培养来说,首先要建立怎么样的条件联系,心理学上把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称之为首印效应。凡事必须重视第一次,特别是行为习惯的培养。也就是说: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已经有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需要了。
四、实验内容
(一)实验目标
通过对儿童实施养成教育,全面贯彻《规则》、新《纲要》,从儿童外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促进儿童内部素质的发展,以保证儿童健康的身心,培养兴趣,获取经验,启迪智慧,形成良好品格,促进每个儿童富有个性地发展。
具体目标:
1、探索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容和要求。
2、探索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途径和方法。
3、探索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评价体系。
4、使在园儿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促进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实验内容
本课题将少年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分为四个大的方面,即:做人方面的好习惯;做事方面的好习惯;学习方面的好习惯;生活方面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