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 带着孩子去写生(2)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3年03月20日 23:01:06

  教师当配角重在引导

  教师的引导不是教师代替幼儿观察、不是单纯地告知幼儿如何去画。积极有效的教育引导应该是创设情境,引导幼儿学会自主观察事物,自主思考,独立创作;还应该让幼儿发现自然事物的多样性、复杂性、变化性;鼓励幼儿用审美的眼光关照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孩子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幼儿画什么,幼儿自己来做主,尊重孩子的兴趣。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往往是他比较熟悉的,或者能够给他带来新发现、带来快乐的东西。他在选择描绘对象时,会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和对某一事物的情感来决定到底画什么,这样幼儿就有了写生的动机和要求,进而主动去发现、去思考、去表现。

  引导幼儿观察事物。观察不仅仅是"看",观察是整体地对比、发现。教师要引导幼儿养成先整体、再局部、最后再整体的观察习惯。

  教师要引导幼儿在观察中注重对比。对比可以是不同事物之间的对比,也可以是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之间的对比。对比可以从形体结构的前后、比例关系上观察,也可以从色彩的色相、冷暖、明度上去观察。例如,幼儿画一棵树,教师要带着孩子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树的整体形态,将这棵树与周围其他不同种类的树进行比较,把握整个树的造型特征。

  注重幼儿对事物的真切体验。幼儿的认知特点不同于成人,他们的认知是整体的,缺乏体验的认知对幼儿来说很难形成有效认知。

  我们不仅仅要引导孩子去看,还要去摸、去闻、去听,这样幼儿获得的对事物的认识就比较全面、真实。例如,让幼儿写生果树,让他观察果树的形态,触摸果树的树皮,他画树时就有可能画出树的不同肌理。写生水果,可以观察水果的外形、色彩,摸一摸水果表面,尝一尝水果的味道,幼儿就有可能用绿色来表现酸涩的味道,用黄色、橙色来表现香甜。对比课堂灌输的程式化的图式符号和教条,这样的写生课程对孩子来说,鲜活得多、生动得多、科学得多。

  引导幼儿表现自己的感受。在幼儿观察体验的基础上,写生要更多地发挥直觉的作用,把内心最初对事物的印象真实地表现出来,这就是一种感受。有感受的写生与没有感受的写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创作状态,而这种感受必须源自幼儿自身,而不是教师的感受。例如把握物体不同的质感,孩子在充分的观察、体验后,就可能会用硬朗的线条表现石头的坚硬,用柔韧的线条表现小草的柔嫩。

  让写生的价值延伸到未来。写生观察的同时,教师可以与孩子进行启发性的对话,在自然情景的对话中,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对知识的探求欲。

  仍以写生树木为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进一步扩展幼儿对树的经验:树能不能高到云霄上去?树的生长规律是怎样的呢?怎样的生态环境有利于树的生长?还可以进一步就不同季节、不同环境下的一棵树或多棵树让孩子观察写生。这样幼儿对树的写生经验就是一个连续的、持久的过程,他将不断充实自己对自然和生活的理解。

  幼儿写生本质上是审美感知、审美体验、审美创造的过程。而一个懂得欣赏美、享受美、创造美的孩子,才会成长为一个充盈着渴望、创造力的人,一个幸福的人!


互联网 baby611.com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