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歌是以低幼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的歌谣。琅琅上口、明快流畅的音乐性,生动活泼稚趣天然的美,歌戏互补的可操作性,都有助于激发儿童的语言发展,协商儿童了解周围事物的特点和一些简单的道理,它陪伴着世代孩童快乐生长。儿歌的这种特质使其在托班的教育活动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一、促进托班儿童语言的发展
托班的幼儿已具备了一定的语言理解能力,积累了一些词汇,所表达的句子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句子结构从松散到逐步严谨,发出的正确音也越来越多,语言表达和交流的欲望也在增加。这一时期,儿童语言发展速度最快,是掌握基本语法和句法的关键期。研究标明,成人语言的音韵、声调和响亮程度等对婴儿有着十分具体的影响。夸张的音韵是引起婴儿注意的线索,成人的语言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婴儿言语的差异。所以,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应该是语音语法规范的,词汇丰富的,富有韵律的。
儿歌的字音往往比较押韵流畅好听,能吸引儿童注意力;儿歌的语法简单清晰规范,句子短小,易于儿童理解和模仿;儿歌内容的丰富多彩,是儿童听到看到摸到的世界。教师念儿歌就是在讲述周围的世界,给儿童提供了丰富的语言范本的同时,也让儿童明白语言的功能--表述周围的世界,表述自身的感受,与他人交流沟通。
二、稳定托班儿童的情绪
托班儿童的情绪是易变的,不稳定的。情绪不稳定的原因一方面是来生理上的,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不平衡,兴奋还远逾越抑制,故情绪不稳定,另一个原因是心理活动受当前实际的制约,情感不深刻,不系统。心理学家认为,低幼儿童对音乐的敏感几乎是天性的、先天的,音乐韵律合乎人的心律跳动,会引起低幼儿童生理的快感。儿歌与音乐密切联系,儿歌中特有的悦耳和谐的音韵和鲜明的节奏能使幼儿发生愉悦感,它就像音乐一样满足幼儿听觉上的需要,深深地吸引着幼儿的注意。婴幼儿喝水时,教师念"小茶杯喝开水,我和茶杯亲亲嘴",婴幼儿会觉得幼儿园里的物品是那么亲切。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教师要是能把幼儿身边接触到的各种事物或者对幼儿的行为要求都变成琅琅上口的儿歌,幼儿自然就会感到教师与家长的不同,进而发生好奇心和敬重的心理,使之愿意听老师讲话,愿意跟在老师身边,愿意跟老师一起活动。自然和谐的儿歌韵律随同着有节奏的生活和游戏,小朋友的紧张心理就会放松下来,焦虑的情绪也就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据观察,80%~90%的托班幼儿对教师发出的琅琅上口的儿歌会认真倾听,约50%的幼儿会表示出极大的兴趣要跟着一起念。
三、提高托班幼儿行为认知能力
一首儿歌往往包括着浅显的、为幼儿所能理解的内容,使幼儿在欢快活泼的情态中了解周围的事物。它还有很强的动作性,幼儿听后就知道做什么,有很强的行为指导意义。托班幼儿刚进入集体生活,对一切都是陌生的。怎样才干让幼儿知道各种行为规则,并乐意接受它呢?儿歌的唱诵就是一个指导幼儿行为的好方法。在幼儿刚刚进幼儿园时,很多小朋友不要喝豆浆,老师用普通的表达方式说豆浆很好喝,营养好,婴幼儿喝了能长得壮,左劝右劝他就是不喝。假如,当老师在倒豆浆时有节奏地、反复不时地念"豆浆香,豆浆甜,婴幼儿最爱喝豆浆。每天喝一杯,身体长得棒!"效果就会不一样。幼儿会认真地听着有节奏的儿歌声,并且在儿歌语言的引导下发现豆浆确实是香甜的,当然也就喜欢上喝豆浆了,不只让幼儿了解了儿歌的意义,更是行为调控的好方法。
四、儿歌在托班教育活动中独特的存在方式
儿歌在托班教育活动中独特的作用决定着儿歌在托班独特的存在方式。以往常见的儿歌教学多数是正规的课堂教学,而在托班,我认为正规课堂教学可以是很少的一局部。托班幼儿的思维处在直觉行动阶段,这时候的思维是非常具体的,而且只是在活动中进行。所以托班儿歌的教学组织形式更多的是在一日活动过程中的渗透,和在游戏情境中反复不时的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