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儿歌渗透在托班一日活动中
案例1:吃饭时间到了,教师要求小朋友去洗手。教师念《洗手歌》边念边做洗手的动作。念完后说:"你们会自身洗手吗?会洗就跟我来吧!"教师带等小朋友走向卫生间,看见有些小朋友很着急要跑,马上念:"小朋友,学着走,轻轻走呀,慢慢走,一个跟着一个走,乖小朋友呀自身走!"又听到一首新儿歌小朋友们的眼睛都看着老师,脚下的步伐也就慢了。大家都走到卫生间后,教师再次念《洗手歌》,幼儿开始洗手。这时小朋友身临其境,更能理解儿歌的意思,大多数幼儿按儿歌的内容去打湿小手,擦肥皂,搓手,冲洗,擦毛巾。等到洗手完毕,教师开始念:"吃饭了,吃饭了,大家吃饭了!饭一口,菜一口,饭菜吃完了,你胖了,我胖了,大家都胖了!"小朋友们很自然地坐在饭桌旁开始吃饭。
在幼儿园里幼儿是独立的个体,他要在集体中学会自理,以适应集体生活。托班幼儿刚进入集体生活,集体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是他们新的学习内容,如吃饭、喝水、洗手、入厕、搬椅子等等。从幼儿入园的第一天开始,教师就要指导幼儿学会很多生活自理内容,假如教师都用平板的说教方式教小朋友,其效果不会很好。相应的儿歌出现在幼儿正在进行的活动中时,幼儿最容易理解并接受它,其行为指导作用也是最大的。
案例1中,教师分别用三首儿歌组织了吃饭前的一系列活动。教师没有特别组织集体学习这三首儿歌,也没有冗长的行为要求说教,在幼儿要进行洗手、走路、吃饭的时候出现相应的儿歌,它就是教师的指导语,让幼儿知道自身该做什么,该怎么做。所以说,儿歌可以渗透到幼儿园一日活动的每个环节。
2 儿歌交叉于游戏情境中
儿歌和游戏是相依相存的,念儿歌而不做游戏会显得单调乏味,做游戏而不念儿歌会觉得呆板扫兴。对托班幼儿来说,儿歌不只是愉悦的,而且是实用的,它往往具有组织游戏的作用或者作为游戏的补充。
案例2:老师带小朋友玩《开汽车》的游戏,每个人拿上"方向盘"后,教师说:"小汽车,嘀嘀嘀。开到东,开到西。我是快乐的小司机!"于是,大家就动身了。开了一阵后,老师说:"西湖到了,我们坐一下,拿上茶杯喝口水吧!"接着边做动作边带小朋友念:"小茶杯,喝开水,我和茶杯亲亲嘴l"接着大家继续"开汽车"。教师说:"我肚子饿了,咱们开到饭店去吧!""饭店"到了,教师念:"吃饭了,吃饭了,大家吃饭了!饭一口,菜一口,饭菜吃完了,你胖了,我胖了,大家都胖了!"小朋友们也纷纷做着吃饭的动作边念儿歌。"吃饱后",大家要到保育员阿姨家,于是汽车继续开。"到了"阿姨家,阿姨请小朋友们"吃糖"。于是教师念:"红纸包,绿纸包,剥开糖纸瞧一瞧,里面藏着糖婴幼儿!"小朋友们比吃了糖果还开心。
案例3是一个练习跑的活动,四首可诵可唱,口语性强,节奏感强的儿歌就变成了一个游戏。小司机开车出去,累了喝口水,饿了吃饭,去阿姨家做客吃颗糖。很简单的游戏情节,可是有了儿歌的加入游戏变得丰满了。儿歌把幼儿真实的生活场景展现出来,让小朋友感觉那么真切,可是它又不是真实的生活,它是游戏。小朋友就在这似真似假的情景里陶醉着,快乐着。
儿歌在低幼儿童中间流传正是因为儿歌符合了他们的年龄特点、审美要求以和生活方式。托班教师应该把儿歌作为教育活动中重要的内容,同时也作为教育活动的一种手段,尽情绽放儿歌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