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幼儿美术是幼儿个性的表现
不同的生理遗传特质和不同环境的作用,使得幼儿有着不同的个性特点。这种不同的个性特点,又使得每个幼儿以不同的方式作用于外部世界,这便是其独特个性的表现。幼儿美术是幼儿身心活动的反映,它能体现幼儿的发展水平和个体差异。我们从幼儿美术作品线条的特性、色彩的喜好、题材的选择,以及美术活动过程中幼儿与同伴相处的态度、活动的进行方法、注意集中的程度,均可观察到幼儿个性的表现。
美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在《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中曾声言:"在一位怯弱且敏感的儿童所画的人的象征符号中,我能够在圆的、未封闭的、不确定的线条中发掘出他的焦虑,正如我能在另一位儿童的长方形人体中发现他果断的特征,这两种人都代表儿童整个人体组织的特征。"
英国当代著名的艺术教育家里德(H.Read)在《通过艺术的教育》中,对儿童的作品进行分析,并结合心理分析学家荣格有关心理机能的论述,把儿童的美术创作分为八种类型,即外向、内向思考型,外向、内向感情型,外向、内向感觉型,外向、内向直觉型。
我国台湾的郑明进先生在其《怎样了解幼儿的画》一书中认为,通过儿童画画面可以发现儿童的性格。
(1)画面上又短又直的线多而曲线少、锐利的角度多,则是攻击性儿童。
(2)从选用色彩的种类、明暗中,可以了解儿童作画时的情绪。例如,心甘情愿情愉快、活泼时用色丰富,且倾向于明朗的黄、红、粉红、黄绿等色调;而在忧郁、烦闷、不安时,用色较少,且倾向于黑、紫、暗绿等色调。
(3)色彩变化的幅度和无彩色(黑、白、灰)的使用,也可看出儿童的性。例如,积极、活泼者用色多,消极、拘束者用色少或只爱用无彩色。
(4)描画很仔细的,大多是内向型儿童;而画得生动、粗壮、有力的,则是外向型儿童。
(5)画面出现特殊形体,注意远近法,只用黑色去描画的,则有分裂性格的倾向。
以上两位学者描述的是绘画与儿童个性之间的关系,对观察、了解幼儿个性与美术作品的关系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幼儿美术的发展阶段
了解幼儿美术的发展阶段是我们进行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基础,它不仅有利于教师科学地指导幼儿的美术活动,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对幼儿的美术作品给予合理的评价。
这里描述的只是儿童美术发展的大致阶段。因为幼儿美术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不是孤立的、绝对的,年龄本身并不能完全决定发展的状况。决定其发展特征的是在一定年龄范围内,由社会和教育所给予幼儿的美术影响,以及幼儿自身的美术实践活动等因素。如在良好的教育条件下,有的幼儿1岁半以前就出现了涂鸦现象;而缺乏教育和涂鸦实践的幼儿,可能会延迟到5~6岁尚未脱离涂鸦期。
1.幼儿绘画的发展阶段
国内外学者对幼儿绘画的发展情况做过大量的研究。如法国心理学家吕凯在其著作《儿童的研究》、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在其著作《创造与心智的成长》、我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在其著作《从一个儿童的图画发展看儿童心理之发展》中都有过描述,这里将幼儿绘画的发展综合归纳为三个阶段,且突出其3-6岁左右的年龄特征,对其他年龄阶段不作描述。
(1)涂鸦期(2-3岁左右)
属于无目的地乱笔画。这个时期的婴幼儿常常是五个手指头抓着笔(如粉笔、蜡笔等较粗易抓住的笔)在纸上乱涂乱画些杂乱的线条,这是缺少视觉控制的肌肉运动,无明确的作画意图。涂鸦后期,出现简单的目的,但不能成形,不注意色彩变化,常常使用单色笔,偶尔换另一种颜色笔涂画。
(2)象征期(3~4岁左右)
象征期是在涂鸦期基础上的进步。其特点是乱线条略有减少,开始有了简单的、不太明确的构思,偶尔也能有意识地画出一个类似某种东西的图像,但这些图像与事物实体没有直接的关系,仅仅是简单的图形和线条的组合,是粗略的、不完全的,往往会遗漏部分特征,没有整体感,结构有时不合理。从色彩上看,此阶段的幼儿画面上颜色的种类通常达到3-4种以上。他们喜欢在每种物像上都涂上颜色,并开始注意按物体的固有色选择相应的颜色涂染,如树叶是绿色、树干是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