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废为宝——浅析大班活动中废旧材料的收集利用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3年07月06日 15:05:27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儿童是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型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纲要》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器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故而,区角游戏操作材料的在游戏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在投放区角材料的时候,也是总是思索着材料要符合孩子的兴趣,材料要安全,最好材料是随手可取。总希望能把每一样东西都物尽其用,发挥每样物品内在的潜质,发现别人没发现的特别之处,成为废旧材料的"伯乐。"在张春霞老师大力倡导变废为宝的潮流下,本人积极响应。尽力利用身边的材料提供有新意的游戏,供幼儿探索发现。

  一、倡导"废品不废",家园合作,共同收集废旧材料的收集是利用的前提,但物品的收集并不是光靠老师一人完成的,是老师、幼儿和家长共同的责任。开学时我就布置了任务,请家长帮助收集纸盒子如:牛奶盒、鞋盒、牙膏盒等等。没多久我们班有了好多盒子,这全归功于家长们的极力配合。在日常生活中,我也用我的行动带动孩子们,我把家里的餐巾纸盒、可乐瓶等都带来幼儿园,孩子们看到我的做法,他们也模仿起来,把家里用的餐巾纸盒、卷筒纸芯都带来幼儿园。材料渐渐丰富起来,这些废旧材料也在我班渐渐有了用武之地。

  二、"变废为宝",区角活动大变样常言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些废旧材料在我们区角活动的利用只缺一个"IDEA"了。这"IDEA"要根据材料自身特点、以及游戏材料终极目标的类似度来进行材料利用开发。

  "变废为宝"第一例废旧盒子"废品不废":开学初,孩子带来的鞋盒子和废旧毛线,根据鞋盒的外形类似于城堡毛线编织器。我把它们变成了手工编制游戏。鞋盒子材质比较硬,我把它们剪成一断段的缺口,然后把毛线绕上去,如此变成了一个自制的编织器。孩子们就在这个编织器上开始编制游戏了,如此废旧毛线也被利用了起来。我们班有一堆的长方体的盒子。

  建构区废旧材料利用:由于幼儿园的建构区玩具材料的有限,我提议把盒子包装好,投放在建构区。这些盒子既可以作为建构区的围栏,又能搭建、垒高做建筑物。在和孩子们一起"妙手回春"变废为宝的过程中孩子们明白了"废品不废"的含义。响应收集材料的幼儿也从老师的任务布置变成了自发收集。平时遇到自己觉得有用的材料就带来幼儿园。家长们也有了"变废为宝"的主意,和宝贝们一起动起手来,把肥皂盒、牙膏盒变成了一座座小房子,孩子兴奋地带着自己的小房子来到幼儿园放进建构区,给伙伴展示自己的成果。有了好的带头示范作用,接下来的区角活动常能看见孩子拿着剪刀、胶水在手工区抠、挖、剪、贴做房子的。建构区也成了我们的房产展示中心,孩子们把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房子放进"社区",还把房子送给好朋友、老师居住的。

  益智区废旧材料利用:数学方面,大班的数学加减一直是老师强抓不舍的,我也总希望孩子能够反复练习,运算速度能够大大提升。刚开始我也依样画葫芦把数学活动中的活动材料,(俗称数学练习题"作业")投放进了益智区,其成效令我大失所望,大班的孩子可用一个词形容"猴精"的,那一堆纸压在那里,无人理会。也只有几个能力较弱的在我提示以后,无奈地"画"起来。某日,一幼儿过生日,带来一个其大的蛋糕,孩子们看着蛋糕直流口水,我看着蛋糕盒子直发光,终于找到我想要的鱼池啦。早想投放个钓鱼游戏,苦于鱼儿没处养,一直就搁着,今算是遇"知音"了。说做就做,我把蛋糕盒外围画上水草等物品,池内投入写有算式的鱼,用吸管、毛线、回形针做鱼钩。鱼塘开放的那天,人满为患。一个个都做起"姜太公"来。看看他们身边的盆里硕果累累。鱼池管理员也认真监督着就怕鱼放错盆了。(注:盆上写有数字,鱼儿根据算式得数放入相应盆里)。这么一来,那些数学懒羊羊们都被可爱的小鱼们吸引进来了。又一日,一幼儿过生日带来了长发蛋糕,这蛋糕的底盘是硬质板的花形,吃完后我把它擦干净,收了起来,本想往后用作"理发店"做镜子的。一天,我想给益智区增添新的数学材料时,猛然想到,做个转盘吧,上面写上题目。我所需的材料是圆形、较硬底板的材料,咦,那个花型蛋糕盘正是合适之选。于是益智区又多了一个新的游戏材料。一次,家长跟我反映我们班住一个小区的几个小朋友会聚一起玩麻将,这让我觉得很好奇,如果我在益智区也投放牌类的游戏会不会也很吸引人。我初步设计了这么一个游戏:把扑克牌里的1--10取出来,分成两份,两幼儿人手一份,再轮流掷(自制)骰子。骰子是由橡皮制成的,分别写有两个"+"、"-",为了增加趣味性我加入了一个炸弹、一个嘴巴。幼儿同时翻开一张牌,一幼儿掷骰子,当得到加号时,两数相加,哪方答的快,便得到对方手里的那张牌。当掷到嘴巴时,双方飞吻一个。当遇到炸弹时,如是两人游戏,则交换牌。三人游戏时,交换第三方上场,一人出局。孩子可喜欢打牌了,总是笑声不断。拼图一直是孩子们喜欢玩的,但是玩多了同一种形式的拼图,孩子们也出现了疲态,他们不再触碰那些熟悉的身影了。在我构思是否应该增加拼图难度时,发现了一堆被遗弃的小棒,我把它们变成了小棒拼图,孩子又积极地玩起了拼图。


互联网 baby611.com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