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社会安全最重要的是人身安全,而从家庭、到学校再到整个社会,最让人牵挂揪心的就是孩子的安全问题。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幼儿园时,不难发现:幼儿年龄小,自我管理和保护能力都相当欠缺。孩子的这一年龄特点给幼儿园的安全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加之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独苗苗,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因家长和社会的不理解所生成的纠纷也不在少数。因此,幼儿园的安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现结合一具体案例谈谈自己在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中一点不成熟的思考。
孩子去哪了?
到了放学时间,大(1)班的孩子们陆续被家长接走,就剩下豆豆没人来接。两位教师就让孩子在教室的阅读区角读书等候家长的到来。时间到了五点,天色渐黑,一位老师因家中有事,嘱咐搭班的老师陪着豆豆,自己就先行下班了。五点三十分,天色已黑,老师主动打孩子爸爸的手机,无人接听,认为孩子爸爸已在路上,定是不方便接听。于是就叮嘱豆豆:"自己去门卫保安叔叔那,千万不能走开,爸爸马上就来接你了!"孩子兴冲冲地跑下楼,教师推着电动车看见孩子坐在门口,再次关照孩子:"爸爸就来了,不要着急啊!"教师就这样离开。
没想到的是,教师还没到家,家长就来电话:"黄老师,对不起,今天公司有事忙昏头了,忘记接孩子了!请问豆豆现在在哪?""我陪着孩子等你很长时间了,后来打你电话又不接,以为你快来了,就让孩子在门卫等你的,你快去门卫接她吧。""我现在就在门卫,孩子不在啊?!"这下可吓坏了教师。大家都猜测孩子一定是自己走回家了,可打电话到家里,家人又不见孩子人影。于是,老师、家长、保安、园长等满校园找,只要孩子能去的地方都去找……此刻,每一分、每一秒的寻找都是煎熬和折磨,当"孩子去哪了?"的问题还在折腾着每个人时,家里来电话说孩子刚走回了家。
这是一则真实的安全案例,故事就这样结尾,思考却如潮水不断,我想于己于人,对安全工作都会有一些反思:
一、思想重视,责任装在心。
瞩目幼儿园,年轻教师居多,特别是80后教师。她们都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出生的第一代独生子女, 优越的生活条件,变革的社会环境,人性的交际理念,造就了这部分人的独特之处:她们精力充分、有上进心,敢于创新、接受新事物快、生活品质要求高。但不可否认的是:与60后、70后的教师相比,她们自我中心意识强、职业的责任感有所缺失。正如上面案例中的那位教师那样,当打不通家长电话时,习惯站在自己的立场或凭借以往的工作经验主观地推测;而教师放心让孩子一个人走到门卫等候,自己先行离开,这一行为背后本身就是幼儿立场和工作责任感的缺失。如果教师能亲自把孩子送到门卫,转交给保安;如果教师能再多一点奉献和爱心,陪着孩子一起等候;如果教师再能多一点耐心,再给家长一个电话……也许就不会有接下来的"风波"。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利用会议、沙龙、专题培训等多元形式对现在的年轻教师加强思想引领。要让她们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幼儿园保教工作中,安全是"1"坚决要确保,没有了"1",再多再大的成绩都是徒劳。只有把热爱幼儿、热爱岗位工作、热爱教育事业装在心里,当成是自己的天职,更是自己职业价值的最终体现,只有在日常工作中,特别是对安全工作增强责任感,才能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安全虚惊,警钟敲在心。
以上案例中,豆豆最终一个人安全到家,每个人都会嘘口气,但当大家都一致认为是虚惊一场的同时是否该敲醒安全的警钟呢?假设,豆豆那日在走回家的路上出了意外,这个责任谁来担当?我想,到那时,谁是谁非已显得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会因为自己工作的失责遭到良心一辈子的谴责,到时真的是后悔莫及啊!而在我们幼儿园,像这样侥幸未造成严重后果,却强烈地引起当事人和目击者惊吓的"虚惊"事实上不乏少数,作为管理者和教职员工,都要提高对这些安全隐患的敏锐度,才能化险为安。例如:幼儿园经常会见到教师授权给能力强的孩子去某某办公室、某某教师处送、取一些资料或物品;盥洗室弄湿后保育员未能及时拖干,幼儿如厕过程中摔倒;小班幼儿把穿线的珠珠放到嘴里玩……像这样的"虚惊"事例举不枚举,看似没发生什么重大意外,但这事件的最严重后果一定是接近于事故的临界状态,总是会让我们的当事人感叹:"幸好是虚惊一场!"在感叹之余我们是否该理性总结:安全隐患无处不在,"虚惊"的背后代表着我们工作还存在着许多不安全状态和行为,这些貌似无关痛痒的小纰漏却往往是严重事故的先兆,只要环境略有变化或稍不走运,危险便会猝然而至。所以,对于"虚惊"带给我们的吓一跳,我们不要抱着侥幸的心理,认为自己很幸运或是危险不会降临到自己头上。而是应该提高警惕,增强安全意识,落实安全保护措施,加强安全细节管理,控制好安全风险,把这些"虚惊"当成真事,从中吸取教训,才能杜绝隐患,实现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