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是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对公众开放,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以学习、教育、娱乐为目的,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幼儿园"儿童博物馆"的建设,旨在帮助幼儿在与丰富物品互动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认知能力,有益的探究能力、丰厚的经验知识。同时,在建设幼儿园儿童博物馆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儿童化、发展性、研究性"的特点,敏锐地分辨出儿童博物馆资源建设收和常规的科学材料收集的区别,抓住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抓住基于幼儿发展的理念,创造新地开展资源建设。本文将对我园在开展幼儿园儿童博物馆资源建设中的实践经验作一简要的分析、梳理,以便进一步推进幼儿园"儿童博物馆"资源建设的研究。
质疑:幼儿园儿童博物馆资源建设关注的内容南师大虞永平教授在《儿童博物馆与幼儿园课程》一书中,曾将幼儿园儿童博物馆的内容归纳为以下几种1.农具博物馆2.自然博物馆3.民间文化博物馆和4."我的……"博物馆。在尝试时间中,我们发现,前三项博物馆建设具有较强的主题性预设性,其围绕一个核心概念或核心物质进行资源建设,幼儿在其中更多的是知识收获者。而第四种"我的……"博物馆建设中,它的内容则更加宽泛、灵动,幼儿自主意识和个性张扬更加鲜明,因为其"更强调儿童的参与。儿童不只是博物馆的使用者,更是博物馆的设计者和维护者。儿童可以根据自愿原则选择自己喜欢的某一个事物或某一种现象,进行深度的观察、追踪、记录,把自己的发现放入博物馆中,博物馆的每一项内容均是儿童观察、发现、制作和记录的成果。"①鉴于对第四种"我的……"博物馆的认识,也为了更好地关注幼儿不同发展需求、张扬幼儿个性发展,我园实施了以 "我的……"和"我和……"等主题开展儿童博物馆资源建设研究工作。在研究建设过程中,我们的"儿童博物馆"更多地涵盖了幼儿身边自然物质(如我和树叶宝宝的故事、我和豆豆的故事)、生活现象(如我的成长变化)、动物(如我和蚂蚁的故事)等等博物主题内容的开展。其所关注的内容,正是立足在儿童主观兴趣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家长的支持互动,来促进幼儿对某一物品或现象进行持续地关注、探究,借此提高幼儿多元的思维、学习品质。
释疑:幼儿园儿童博物馆资源建设关注的目标幼儿园儿童博物馆资源建设的过程,是科学发现、探究的过程,其资源材料的收集在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一重要环节中,我们关注的幼儿发展的目标将直接影响了儿童博物馆建设的成效。常规的科学材料收集活动,我们的目标通常指向幼儿对各种物品的整理、归类、再创造等,活动中我们常用的方法就是请家庭配合一起对废旧物品进行的收集、整理、分类和利用,其功能和价值仅仅限于对不同材料的分类、认知和简单利用再创造上。孩子在收集的过程中更像是一名小小搬运工,将家中或生活中的"老师需要"的物品从家里"搬运"到班级中;家长在收集的过程中只是一名简单的收集者,老师要让孩子带什么,家长就帮孩子准备什么,没有的甚至会"买珠还椟"式地进行购买收集,其承担的只是提供者的身份;教师的角色更为奇特,不但是"垃圾收集者",还是"垃圾分类者"和"废物再利用者"。花了大量的人力、精力和财力的收集活动,其实在实际意义上并未促进幼儿在认知、情感、能力上的发展。现在,我们开始考虑如何让材料收集过程能够真正成为幼儿主动参与、促进幼儿探究能力、引导幼儿关注周围世界的有价值的活动?
受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人们在儿童博物馆的设计中强调了"从儿童所处的情况开始""改进元认知""提供有意义的情境""把学习置于游戏中""关注过程""通过设计鼓励学习""让儿童解释他们的想法""作出容易调整的设计""让经历更可见""使儿童的思考更加可见""鼓励预想""提供对预想的记录""为合作学习而作的设计""为家长和老师而作的设计"②等指导思想。
因此,我们梳理并明确了我们的儿童博物馆资源建设中的目标是:1.收集孩子生活中现实存在的、孩子能够触摸得到的、丰富而又多样的物品。其区别于成人博物馆收集过程中具有的历史性较强、年代特征较明显、艺术价值较高的物品。2.在材料收集过程中帮助孩子发现未发现的世界、了解周围经常忽略的现象的过程。同样也区别于成人博物馆在收集过程中只有专业收集者才能体会的收集意义。3.维护参与收集幼儿个性化的兴趣点、提供帮助促进幼儿持续探究兴趣和欲望、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品质。只有这样,我们的儿童博物馆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生命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