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时刻不忘尊重自己的孩子,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是人类的共性,孩子也不例外。家长应该学习尊重的哲学,这个概念是:其实,如果我们能尊重所有的人,就不会受到人际关系的困扰,夫妻之间就不会有诸多不协调,父母与孩子关系也不会紧张。其实,不尊重人同封建礼教有关系,也和我们从小没有受到多少尊重有关系。尊重孩子,是对孩子人格、行为、观念或习惯的尊重。孩子虽然小,但在人格尊重上与大人没有区别。如果我们在思想上认为孩子就是孩子,而不是大人,大人可以随意左右孩子,那是极其错误的。现在有个提法是向孩子学习,就是说孩子天真无邪、童心可镜,其中蕴含着尊重的意思。所以家长在尊重孩子的事情上不要掉以轻心,这是时代家长提出的要求。
3.不能一直对孩子都是板着脸,要笑着对孩子沟通有的家长对孩子保持一副严肃的面孔,特别是对不如己意的孩子,以为这样就可以保持家长的"权威"。他们从不对孩子露出自己的微笑,担心这样会使孩子不惧怕自己,从而任性。其实,微笑是人内心情感世界的自然流露,体现着快乐、自信、友好、积极、关爱、支持、信任和尊重。微笑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无论是对于成人还是孩子都具有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家长同孩子的沟通方面,微笑所起的作用更是非同一般。一个快乐的家庭处处充满微笑。当孩子的成绩不十分如意、偶然犯错误或遇到挫折的时候,微笑就如同镇静剂一样,能安抚孩子的心灵,缓解孩子的压力。
三、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许多父母亲常常滔滔不绝的讲,很少听孩子说些什么,如果父母亲不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情感,这不但不能帮助孩子面对问题,而且还会造成父母与孩子间的紧张与冲突。
什么才是促进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方法呢?我想最重要的只有两个字"倾听"。如果孩子心中有一些困扰或问题能把它说出来,通常问题就已经解决一大半了,这在心理学上来说是一种"净化作用"。就像眼睛里进了一粒沙子很难过,但当眼泪将之流出来后,便会觉得舒服多了。倾听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它是有技巧的:--注意自己的表情和动作,当孩子和你谈问题时,你应该眼神注视着他,身体面对着他(上身微向前倾),蹲下来或坐下来,频频点头或微笑。
--重述孩子的话,当孩子说:"我很难过…"之类的话,为了引导和澄清他的叙述,可以像一面境子般地重复孩子的一句话或几个字,如"哦!难过?"。
--请孩子举出一些例子,如孩子告诉你:"同学们都不喜欢我…"之类的话,你可以请他说得更清楚、更具体点,如"你可不可以举个例子?""比方说…"等。
--运用一些引导句子,如当孩子在叙述事情时,父母可以用"嗯""哦""是""这很有趣""请你继续说""你的意思是…""你是怎么知道的?"等反应来引导孩子。
这些技巧最重要的精神是运用"同理心",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最容易的方法是想一想:"我如果是这孩子的话,我会有什么感受?"打个比方说,当孩子放学回家告诉你:"妈!今天在学校我被老师处罚了,"典型的父母反应常是:"你一定做错什么了(犯了过),否则老师怎么会处罚你?"这种反应不是同理心,给孩子的感受是拒绝和指责,久而久之,孩子有什么事情发生,自然不会让父母知道,问题也就发生了。父母应学着用以下的句子表达同理心,如"老师处罚你了,你很难过?""…你很伤心?""你是不是在同学面前被处罚?觉得很没面子…"等反应。这种反映孩子的情绪,接纳孩子的情绪等态度和方法是父母与孩子沟通最有效之道。经过上述的倾听阶段,再与孩子一起动脑讨论解决方法:"你想,有没有什么法子?""让我们一起想想有什么解决方法来改善目前的情况?"等。
四 鼓励有方有些父母问道:"我们是用鼓励孩子的方法,为什么没有用?难道做错了什么?"很多人都会说"鼓励"这两个字,但到底怎么做才是关键所在?其实鼓励是有其正确的观念和方法的,以下提出几个鼓励的原则:
--鼓励是帮助孩子做自我评价。如妈妈的第一句话"你一定很高兴吧!"首先反应孩子的情绪,进而帮助孩子对自己的成就感到满意。从小父母教导子女对自己的表现表达看法,帮助孩子多做内在的自我激励,而非由父母做外在的评价(奖励、惩罚等)来控制孩子。因为孩子过分依赖外在的评价,一旦它不存在时,孩子就不会自动自发地做事了。
--鼓励是强调积极的一面。如父母说:"你做对了十五题。""你这个字写得很漂亮。"切勿说:"你错了五题!""没有几个字写得好看!"鼓励是指出好的,不说不好的。有些父母常说:"你做对了十五题,为什么其他都很简单的五题会错呢?""这个字写得很好看,为什么其他字不能像这样呢?"这后半句画蛇添足之类的话不要说,因为会使鼓励失效或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