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幼儿角度出发,关于课题“举手”的研究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3年12月07日 19:28:15

  从幼儿的视角出发,关注了幼儿自己的"本土"理解,如"我为什么要举手"、"举手时,我心里在想什么"、"我为什么不举手"、"不举手时,我的心里在想什么"、"要不要举手"等。在此基础上,本论文建构了"当幼儿不举手时"的可能策略。

  "举手"是学校情境中的"日常事实",也是集体化教学中的一条基本规则。当我们困惑不解时,我们举手;当我们成竹在胸时,我们也举手。举手成了我们学校生活中的一个早已不成"问题"的良好"习惯",成了一种仪式化的行为。与"举手"相比,"插嘴"成了一个极具负面意义的词汇,言下之意为不讲规则,没有礼貌。

  勿庸讳言,"举手"是成人为儿童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更好地进入班级生态所制定的一条规则。对于儿童来说,这条规则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因为它和儿童的天真率直的自由本性是相悖的。在不断的学校化生活中,幼儿逐渐地习得了发言要举手的日常规范,并不断地用其来指导行为。毫无疑问,"举手"是学校日常教学规范中的一个极其细节化的问题,但不因为其细小而没有意义。相反,透过这种细节化的"举手"规范却能透视出很多的观念来。毕竟,对于幼儿而言,"举手"是一个成人制定的、先在性的"强加",在成人的规范逐渐内化为儿童自己的规范的过程中,儿童作了怎样的理解,又作了怎样的变形?在本论文中,我将变换一种叙述的视角,力图从儿童出发,让儿童自己说话。

  一、我为什么要举手?

  在和幼儿围绕"你为什么要举手"的互动中,幼儿比较多地列举了其举手的原因,我们先来看一下幼儿自己的陈述:

  幼:我听别人讲的时候我把心里的答案忘了怎么办。

  幼:举手我才知道自己想的对不对;

  幼:不知道的时候我要多举手,知道的时候可以少举一点,要不然我就会不懂;

  幼:难的我就要多举,简单的我就要少举;

  幼:该举手时我就举手,不该举手时我就不举;

  幼:动脑筋的时候我会举手;

  幼:完全考虑清楚了我就举手;

  根据幼儿对"你为什么要举手"的回答,似可看出幼儿举手时的两种倾向或两种动因:一是为了提出问题;一是为了解答问题。幼儿的回答不是从"举手"作为一个社会规范出发,儿童完全内化了这个规范的预期功能。这时的举手在幼儿眼里不是强制的,而是必需的,甚至是有些可爱的。

  回到幼儿园的真实的教学场景,我们发现,幼儿的举手的一个动机正在被另一种动机所侵占。在解释"我为什么要举手"时,好多幼儿表达了"提出问题"的愿望,可是反观我们自己的教学,我们给孩子足够的"举手提问"的机会了吗?我们鼓励孩子为提问而举手了吗?仔细分析推敲一下"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我们就不难发现,前者更多体现了幼儿的主动意识和主体智慧,而后者凸显的更多的则是教师的主动意识和主体智慧。当教师的教代替了幼儿的学,当幼儿的学服从于教师的教时,我们怎么不在造就着"无问题儿童"?儿童的那些最天真的疑问就在一次次的机会剥夺中逐渐地失去了活性。

  二、举手时,我的心里在想什么?

  幼儿的举手动机是双重的,幼儿的举手效果却是单一的。幼儿在教学中的举手总要经历一个举手--批准--回答--评价的单向流程,何时幼儿的举手的流程会发生些许的变化,成为举手--批准--提问--解答--评价呢?在单一的"举手"行为中,幼儿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心路历程,体验了何种内心的期待呢?我们且听听孩子对"举手时,我在想什么"的独特表述:

  幼:我会想老师请不请我?

  幼:我的答案对不对?

  幼:老师什么时候会请我呢?别人要是跟我讲的一样我该怎么办?

  幼:我的答案是无数的,不怕被别的小朋友说了,他说了这个我再想另外一个,说了另外一个我再想另外一个;

  幼:我怕老师不请我;

  幼:我讲的跟这个有没有关系?

  幼:举手时我感到自己很伟大,不举手就觉得自己很缈小;

  幼:举手时我会很开心,能让别人听我讲,就能让别人多了一次学习的机会;

  幼:举手时如果答对了,老师会表扬我;

  幼:举手时我觉得很自豪,很开心,很快乐,说明我注意力集中;

  举手在学校场景中已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仪式,孩子要表达自己的观点不仅要先举手,而且要征得教师同意后,以站立的姿势陈述。这样一种"征求"和"站立"的过程给幼儿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自信的孩子会寻找自我表现的机会,而不太自信的幼儿则会逐渐地在这种压力中失去举手的勇气。即使幼儿克服心理上的怯懦举起了她们的小手,然而当下的情绪反应却是不太自信的,她们更多地在期待、在渴望,她们想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表扬。举手流程中的教师的评价对于她们至关重要。


互联网 baby611.com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