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幼儿角度出发,关于课题“举手”的研究(3)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3年12月07日 19:28:15

  幼:如果不举手,只是听别人讲;自己就不动脑筋,注意力不集中,还会乱动;

  幼:如果不举手,好几个同时站起来就会乱套。如果两个人站起来,一个人能谦让也可以不举手,老师下一次会请到你;

  幼:如果一个人说,另一个人也说就乱了,除非所有人知道有人在说的时候不要说,要听;

  幼:如果不举手就说,老师会觉得莫名奇妙;

  幼儿对"要不要举手"完全持一种肯定的态度,认为很有必要,而且理由大多涉及到教学秩序问题,只有二个幼儿说,举手可以早一点回答问题。这是学校社会化的力量,即将社会的外在控制变成幼儿的一种自我控制。在这样的自我控制中,幼儿渐渐失去对幼儿园各项规则进行质疑的兴趣和能力,全盘接受成人加诸其头上的各项规则。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举手作为一项社会规则,其积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也是幼儿加入正常的社会生活所不可缺少的条件。从孩子们自己的表述中,我们至少可以总结出举手这项规则对于孩子自身发展的四大功能:情绪维持、自我激励、社会期待和问题解决。为了更好地回应幼儿的课堂举手心态,教师必须有相应的课堂策略。这种策略主要表现为当幼儿不举手时,教师何为?

  六、幼儿不举手时,教师何为?

  举手,作为一个基本的课堂规范,已得到孩子们的内化与认同。幼儿很清楚不举手所带来的混乱与失序,也清楚不举手的替代措施实施的艰难。然而在有些成人眼里,举手是一种教育不公正行为,只有那些经常举手的孩子才会获得更多的课堂机会。然而在我看来,幼儿放弃举手的同时也就放弃了自己的课堂机会,这是一种主动放弃。我们要做的也许不是要考虑公正与否的问题,而是要更多地考虑如何让问题更具有开放性,使每个幼儿都有表达的空间。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给予幼儿课堂提问的机会,让举手的双重动机在课堂中都得到呈现。在面对幼儿的不举手时,教师至少有以下几条措施可以实施:

  1.重复问题

  如前所述,幼儿不举手有着诸多原因。没听清问题或注意力未集中是其中一条,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参与课堂讨论,教师可以重复所提问题,使幼儿明白当前的问题状态并展开思考。当然教师需要警惕的是,不要让这种重复成为孩子的一种依赖,一种习惯。在重复问题的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醒幼儿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

  2.降低问题的难度

  幼儿之间是有着巨大差异的,有的孩子能力强,有的孩子稍微弱一些。对于不同类别的孩子,教师的问题要有所调整。胆小的孩子要先给予其封闭性问题的机会,慢慢地让其尝试回答开放性的问题。对于那些思维发展相对迟滞的孩子,则要逐级降低问题难度,从开放向封闭收缩,直到最后哪怕是直接请他重复老师或其他幼儿的答案。

  万事都是开头难,幼儿有了第一次在集体面前表达自己的成功体验,他就会比较多地卷入到教学活动中,很多教育家的生动的教学事例都说明了这一点。

  3.等待幼儿

  幼儿的思维风格因人而异,有些是冲动型,有些是沉思型,教育就应该适应幼儿的差异性特征。有的问题比较困难,教师可给予幼儿多一些的思考时间,不要问题一出就请孩子回答,这样不仅不利于提升幼儿回答问题的质量,而且还可能养成幼儿不假思索的坏习惯。对于那些反映稍慢一拍的幼儿还显得不够公平。

  等待幼儿还可以使孩子缓解举手所带来的心理压力,从容应对。正如幼儿自己所言,想好了才敢举手,才能表达得比较流畅。教师的不由自主的"效率意识"往往会在不经意中给幼儿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幼儿的情绪郁结和恶性循环。


互联网 baby611.com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