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差异性不同年龄的幼儿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美感表现,同一年龄的幼儿因为他们的兴趣、气质类型、周围环境的影响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差别。例如,不同年龄的幼儿在欣赏美术作品时会表现出不同的倾向。年龄小的幼儿特别喜欢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形象(天线宝宝);而大一些的幼儿则喜欢描写幼儿生活的作品(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这些作品中的人物与他们接近,易于理解,看起来有一种亲近感。而且男孩、女孩的欣赏倾向也有差别。女孩子偏爱有生命的、柔和的、甜美的物体,男孩子则更热衷于机械的、运动的、力量型的形象。
三、多样性幼儿美感的表现有不同的形式,如面部表情、体态动作、言语表达等。例如,音乐是以声音塑造形象的听觉艺术,幼儿可以接受各种音乐手段和不同的音乐内容,如唱歌、欣赏、跳舞、乐器演奏等。美术是以线条和色彩塑造形象的视觉艺术,幼儿可以通过绘画、手工活动、欣赏作品等形式来表现。文学是以形象、生动、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或情境,幼儿对文学作品如故事、童话、诗歌等的欣赏是通过听、看、说、动作表演和其他表情手段等多种方式进行感受和体验的。
四、表面性幼儿对形式美易感受,对内在美与形式美的和谐、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则不易感受、理解,如幼儿喜爱鲜明、艳丽的色彩,不注重颜色的协调;喜欢明快、变化明显的曲调;喜欢故事中描述形象动态的情节。
五、行动性幼儿对美感的表现,多通过动作表情、语言及活动等方式表现出来,他们对美的事物喜欢在动态中欣赏,如看,动手去抚摸,说一说,进行操作等,而不能静静地欣赏,这就表现了幼儿美感表现的行动性特点。因此,在培养幼儿美感的活动中,应鼓励幼儿这种表达感受的方式,而不应阻止或限制。
六、直率性幼儿创造美的内容不受周围条件及客观事实的影响和限制,在活动中敢于大胆表达内容,表现幼稚、直率,以音乐、美术及语言活动中表现最为突出。如幼儿听着歌曲,自然地做起了动作,天真地、直率地表现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没有害羞和顾虑。又如幼儿画画,拿起笔大胆地在纸上画起来,边想边画,边画边想,印象深刻的部位画得十分突出明显。这些都反映了幼儿的艺术创造活动大胆、直接与明朗的特点。
第四节 美育的心理依据和有效措施对幼儿形成美感的教育过程即美育,它是培养幼儿感受美、爱好美和表现美的能力的教育。幼儿美感的形成,要受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如感知觉、表象、思维、情感等。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进行美育,主要采取以下有效措施:
一、训练感知觉通过各种活动,有目的的训练幼儿的感知觉。无论是艺术作品的美,还是自然和社会的美,都可以被幼儿感知,而感知过程就是幼儿审美过程的开端。没有感知觉就谈不到感受美,更谈不上欣赏美和创造美。例如盲人,因为看不到多彩的世界,就没有对物体颜色的感知,所以也就不具备正确反映颜色的能力。
因此,教师要注意训练和培养幼儿的感知觉,保护好幼儿的各种感官,通过各种途径来训练幼儿的感知觉,充分发展幼儿的感知能力。例如提供机会让幼儿练习辨别各种对象美的属性,如对颜色、声音、形状的分化能力;提高空间知觉能力,这对于幼儿绘画中的造型、构图以及幼儿动作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有关感知觉的训练和培养在前面有关章节中已有过论述,在此从略。
二、丰富表象和联想丰富幼儿的表象,帮助幼儿联想,是幼儿美育的重要条件。
表象是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感性形象。美的事物在审美者的头脑中产生了具体、生动的形象,使审美者获得更强烈、更深刻的美感体验。如教师教幼儿做骑马的动作时,可先让幼儿观察不同骑马动作的画面,这样,在幼儿脑中自然会产生一幅幅马跑的图画,形成鲜明的表象。在这种表象的基础上,再教幼儿骑马的动作,幼儿比较容易掌握,而且也好像感觉到自己是在草原上骑马奔驰。再比如教幼儿画汽车,在画画前教师如能带幼儿亲自在马路边观察来往的车辆,那么,他们所画的汽车无论是在种类上还是在对汽车细节的描绘上都会比观察前要多、要好,这就是由于观察给幼儿形成了深刻的表象的结果。
同样,联想也会使幼儿对美的感受更加丰富。联想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即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在实践中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如一位教师教幼儿唱《春天》这首歌时,首先是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歌词,让幼儿反复聆听与歌曲相应的音乐,再从"画"中转到"音乐"中去,那么再唱这首歌时,幼儿就仿佛站在小篱笆旁,看到了盛开的迎春花,感到了春风轻轻地吹来,听到了冰雪融化的滴水声等等。由于联想到了这些内容,幼儿对这首歌曲的表现就更为真切。
所以,教师为使幼儿真正受到美的熏陶、美的教育,还可以通过日常活动如散步、郊游等观察自然和社会的情景,选择幼儿感兴趣的、直观的内容,来丰富幼儿的表象,帮助幼儿联想,为幼儿创造思维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土壤,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三、加深情感体验美感实际上就是人对美好事物产生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的丰富与否直接关系到对美的事物的判断,即爱什么?恨什么?例如,培养幼儿文明的举止行为是实施美育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使幼儿学会分辨客观事物的美与丑,人们行为的美与丑;学会文明优美的语言;学会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行为以及养成健美的体态等。教师还可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能够理解的事物,引导幼儿去认识、去欣赏。如宽阔的马路、壮观的立交桥、丰富多彩的商店橱窗、节日的装饰,以及劳动者的服务精神、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等都可以给幼儿以美的感受和体验。这些对美的学习,在幼儿对美的认识、观念、情绪中,通过音乐、美术和日常行为中直接表现出来,甚至影响他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