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儿童的无心之过。如儿童不小心弄坏了东西,只需要提醒下次注意即可,不要厉声斥责,更不要讽刺、挖苦或打骂 。
帮助儿童分析失败的原因。如果儿童的失败和挫折是由于方法问题,成人要和孩子一起,探讨应该采取的方法,给予技术上的指导。这时候,孩子特别希望获得成人的指导。
儿童做错了事要明确地指出,并告诉他错在哪里,以后如何改正,但不要打骂。当孩子做了不礼貌的行为,如:模仿盲人走路、嘲笑小朋友的缺点时,应及时制止,并引导儿童设身处地体验别人的感受。
和儿童交流时要平视儿童,态度和蔼。
认真听儿童的讲话,认真回答他们的问题。与儿童有关的事主动征求他们的意见,接纳儿童提出的合理请求。
经常提醒孩子关心身边的人,注意他们的需要。如: 爸爸下班回来,妈妈提醒孩子接过爸爸的包,给爸爸拿拖鞋;看奶奶腿疼时提醒儿童给奶奶捶捶;小朋友哭了,提醒儿童给他擦擦眼泪等。
(3)学习困难教育
幼儿因没做好某些事而不愉快时,应该安慰和鼓励,不要表现出对他们的失望。
只要儿童努力去做,无论结果如何,都应该鼓励,同时给予一定的支持和指导。避免只根据结果评价儿童。
o 不要比较儿童的长相和身体特征。不要拿儿童的不足与其他儿童的优点作简单比较,以免伤害儿童的自尊心。
o 减轻身体缺陷对儿童的影响,身体的缺陷对于孩子来说,具有明显的挫折感。减轻这些孩子的失败和挫折感,对于他们的成长非常重要 。
(4)情绪情感教育
让幼儿体验关爱、亲情、共享的快乐。教育幼儿正确认知自己的情绪,学习合理疏泄、控制自己的情绪。充分理解孩子,允许向"我"发泄。
学习用语言表达感受,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例如:成人自己养成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让儿童感受到被尊重。
降低达不到理想状态时的挫折感,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失败和挫折是必然存在的。当失败和挫折发生时,我们要帮助孩子正确对待失败和挫折,增加经验、接受教训,丰富阅历,从中接受积极的信息。
培养幼儿的同情心。
2.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1)发展性原则
尊重每一个幼儿的发展速度和进程。 帮助每一个幼儿按照自己的速度在其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避免以盲目的攀比或不恰当的评价伤害幼儿。
(2)非价值性原则
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不能仅凭心理测验的结果就随意对幼儿进行价值评价,以免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3)协同原则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一方面应注意与游戏、 体育、音乐、美术等一日活动相互结合与相互渗透 ;另一方面,应重视幼儿行为、情感、意志、性格等的协同发展。
(4)游戏性原则
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贯彻到游戏之中, 可使幼儿较容易接受有关知识,在完成游戏的过程中,培养其性格和意志品质,使教育顺利进行下去。
(5)客观性原则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幼儿生活的客观条件;任何结论都要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
(6)教育性原则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从设计方案到时间安排等,都必须符合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要求,都必须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3.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绝不是靠上几次课,谈几次话能达到的,因此,应建构养成性教育模式。
养成性教育模式的具体实施:
☆角色扮演 ☆情境陶冶 ☆行为练习 ☆作品展示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幼儿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幼儿中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六方面:
1. 多动症的问题,占0.2%;
2. 社会行为问题,占15.7%,包括爱发脾气、 好打架、争吵、说谎、嫉妒、强欺弱、恶作剧、不能和别的儿童友好相处、有破坏行为、 偷窃等;
3.神经功能障碍问题,占0.25%。包括排泄机能障碍、言语障碍、睡眠障碍、强迫行为、神经紧张等;
4. 不良动作问题,占12.9%。包括吸吮手指、咬指甲、眨眼、皱额、挖鼻孔、耸肩、咬衣服、玩弄生殖器等;
5. 性格和情绪问题,占12.3%。包括任性、自私、 固执、娇气、胆怯、退缩、易哭泣、懒惰、自卑、过分敏感、过度幻想等;
6. 学习上的问题,占2.8%。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等。
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多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 我们还应该分析、研究幼儿心理问题的根源所在 。让我们看看病根在哪里。
父母惩罚责骂、父母争执、物质需要不予满足、父母没时间陪伴、父母期望过高、父母分居离异、父母脾气太坏态度粗暴、抽烟、吓唬、未履行承诺等。
教师和保育员的惩罚批评、教师误以为他做了坏事、 未得到老师的肯定表扬、上课没表现机会、对幼儿态度不好、冷落幼儿、不公正、无意的伤害或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