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公众了解残障儿童的途径
通过该题的数据可以发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市民通过网络解残障儿童的生活状况最成为主要的方式,占到44.9%,其次是电视27.6%,报刊杂志19.4%。选择其他方式的受访者为亲眼所见,亲耳所听。
2 实地调查结果
2.1学校方面
2.1.1学校概况:
南坪启明星残障儿童中心:为解决自己残障孩子的教育问题,几名残障儿童的家长在2002年合资建成南岸区提供特殊教育的非盈利幼儿园。家长自己既当老师,又当管理。
渝北天爱特教康复中心:天爱康复中心是一所专为特殊儿童提供特殊教育的非盈利性机构,中心从2009年开始承担了中残联0-6岁贫困残疾儿童的抢救性康复项目。2010年开始成为渝北区智力残疾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天爱的教室为2套商品房,天爱康复中心实际招生中并没有严格按0-6岁招生,有很多学生不止6岁。
南岸区向日葵智力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向日葵智力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是重庆市南岸区第一所民办大龄智障教养机构。其中最小的学生11岁。其生源多为残疾和智障未成年。
据调查,重庆残障院重庆市的残障学校大多数是民办慈善学校,学校规模小,学生人数少。但教师需求量大,平均两个学生配置一个教师。办学投入大,成本高,所以学费远高于一般普惠型有幼儿院,全日制中小学。而政府在特殊学校的扶持和建设上,明显投入不足。使本应由政府承担的公共教育服务,落在了市场和慈善人士上。
2.2老师方面
2.2.1工资低,福利差:重庆市残障院普通老师大多在1000-2000元,有些学校的老师普通五险都没有,残障老师付出得多,回报少。
2.2.2流动性大:由于教学枯燥,发展前景低,成就感低,生活无保障,造成了残障康复学校的老师流动性很大,流动性大不易于培养资深专业的残障老师,对残障儿童教育事业带来负面影响。
2.3残障儿童自身情况
2.3.1残障儿童心理问题:残障儿童由于生理上的原因,会产生许多心理障碍,出现许多心理问题,无论是在学习认知、人际适应、行为问题、情绪问题、性格缺陷、自我概念等各个方面以及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均显著劣于正常儿童[4]如自控能力差、意识薄弱、容易暴躁、焦虑、胆怯、恐惧、自卑和自暴自弃,且比较任性、多疑、固执、孤僻等等。尤其是重度"问题学生"时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错误言行[5]。据残障院老师反映,包括智力残疾儿童在内的残障儿童能够感受到社会上少数人的好奇,畏惧,歧视心理,残障儿童自信心明显不足,同时问卷调查中的第2题和第4题也可以体现这一问题。公众的歧视,畏惧,这暴露出公众对残障儿童了解不足,国民素质有待提高。
2.3.2残障儿童受教育问题:从实地调查汇总表可以发现,残障儿童每年在学费多都在1万以上,远高于普惠型幼儿园和义务教育中小学,再加上政策扶持少,必须有专人照顾,教育投入大,残障儿童受教育显然只能是家庭经济较好的专利;然而家庭经济困难的残障儿童也就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农村的残障儿童要接受教育也就更加的困难。广大农村儿童的受教育情况令人担忧。
2.3.3残障儿童成长生活问题:残障儿童特别是智力残疾儿童劳动能力较差,生活不能自理,当残障儿童父母不能照顾他们,而他们又不能依靠自己养活自己时,残障儿童如何生存下去就成了大问题,目前残障大龄托养学校建设不容乐观,残障儿童未来生存问题,成为家长最为担忧的问题。
残障儿童的成长生活问题还表现在随着孩子的成长,面临一些青春期问题,届时家长,老师该如何处理。残障儿童生活状况不容乐观。
2.3.4残障儿童的生存问题:个别家长特别是农村的家长,不能接受残障孩子的现实,对残障孩子放任不管,残障儿童的生命健康权利得不到保障。
2.4社会帮扶情况
根据调查,社会对残障儿童相关的帮助总体上保障水平较低,而社会上的捐助具有自发性,不连续性;城市和农村之间,城区与城区之间有差异。
就重庆市主城区来说,各个区对残障儿童的帮扶力度各有不同,但帮扶保障水平都不高。除国家在2011年实行的"七彩计划"外,渝北区对每个残障儿童每月补助200元的生活补助,而南岸区没有这方面的补助。2011年,除南岸区启明星残障院,得到了重庆邮电大学义工义卖报子的捐助3000多元,重庆烟草局几千元捐助外,其他两所学校都未得到社会援助,同时,据三所学校的受访老师反映,社会各类慈善机构,基金极少对这三所学校进行援助。残障儿童的生活,教育,心理等方面问题并未得到社会公众的足够关注。
2.5残障儿童家庭迫切需要援助的问题
2.5.1经济援助:残障儿童及其家庭需要得到生活、器材、医疗、教育、健康保险、交通等方面的补助;
2.5.2公益宣传:通过政府和慈善机构的广泛宣传,增进公众对残障儿童及其家庭的了解,加强社会的支持和援助,减轻社会对他们的歧视,使他们得到更多尊重。
2.5.3教育问题:目前残障康复学校参差不齐,缺乏有效的监管,有些残障学校打着慈善的名号攫取经济利益,教学环境,教育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同时由于残障学校需要早晚接送,限制了远郊和农村孩子受教育。家长希望得到有保障的正规的残障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