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说谎现象之我见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4年09月03日 09:50:20

  俗话说,茄子不开谎花,小孩不说假话,这朴实无华的语言是对儿童那颗纯真、老实心灵的赞美。然而:许多年轻的家长都惊异的发现,稚会童子竟然说谎。如何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此问题,已经引起许多人的调查和研究。说谎(lying)和言语性欺骗(verbal deception)是发展心理学的早期研究课题,其经验性研究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其中比较闻名的是皮亚杰在道德发展研究中有关说谎概念发展和道德判定的研究。在儿童有关“说谎”概念研究中,他直接问儿童什么叫说谎。儿童的反应表现出一种系统的发展趋势:年幼儿童好像把“说谎”与其他言语行为(如骂人)想混淆;6岁左右的儿童把不好的言语说成是说谎。而有意性对儿童来说并不是说谎概念的一部分。后来,坏言语从儿童谎言中排除出去。但仍旧发现儿童不能考虑到意图因素:他们把一个与事实不符的言语表达说成是说谎,尽管说话者并不是有意地欺骗(如犯了一个诚实地错误)。在研究的过程中,皮亚杰发现只有到10-11岁的儿童的谎言中“有意性”才有所表现出来。从而“有意性”成为道德判断的一个重要因素,后来的研究中对于说谎概念的理解与皮亚杰的关于说谎的概念的理解有一定的相似性。大体上对于说谎概念的理解及说谎能力的发展主要涉及到以下的三个因素:①事实,即言语表述是否与事实相违反;②意图,即说话者是否是有意欺骗;③信念,即说话者是否置信自己所说的话。 从这三个方面我们不难看出这些行为的出现与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分不开的。所以说我们只有在充分地理解了儿童的身心发展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解释儿童所表现出来的一些行为。这样不仅是对儿童本身的细致的理解,而且也是对成人自己的更近一步地思索,从而有助于使成人与儿童形成一种融洽的关系。

  (一)、何为儿童的说谎诚实是一个人美好品质的表现,也是一个人的美好品德。对于儿童来说,不说谎是他们诚实的表现。儿童说谎虽然不能说是道德品质问题,因为有时他们并不想有意欺骗人,但假如对儿童说谎现象放任不管,不及时教育,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养成说谎的坏习惯。也许对于“儿童说谎”的操作性定义很难给予一个明确的规定,但对于儿童说谎的定义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加以简朴的陈述。对于儿童说谎问题,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种事件、或者是一种行为,但可以找出它们之间的共性来给予解释。在引言中我们已经提到了关于说谎概念的理解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加以考察:①事实,即言语表述是否与事实相违背;②意图,即说话者是否是有意欺骗;③信念,即说话者是否置信自己所说的话。如果我们能够很好的从这几个方面来理解儿童的说谎问题,那我们就能够合理的解释有关儿童说谎的问题,而不会对儿童的表现有所惊讶,达到不可理喻的地步。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是没有发育成熟的儿童呢?成人尚且能够原谅自己犯的错误,尚且能够给自己一次机会,而为什么有时对儿童却是如此的苛刻呢?难道是因为重视儿童期的发展重要吗?还是为自己的辩护来找出借口呢?而这一点只有成人自己才是最清晰的。成人群体与儿童群体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对应而出现的,而这种对应又在一定的程度上让人们歪曲成对立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只有通过相互理解、相互沟通才能得到更好的改善。

  (二)儿童为何说谎对于儿童说谎问题的研究,大多数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尤其可以追溯到早期的皮亚杰关于儿童说谎概念及道德判断的研究,并且皮亚杰在研究的过程中更好的意识到了儿童只有到10-11岁才能做出有意识的谎言判断。所以,对于儿童说谎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加以阐述: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

  幼儿的说谎应该属于一种无意说谎,也就是说,幼儿没有有意要骗人的主观动机,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说谎,因此在儿童说谎时不会伴有紧张、内疚、恐惊等情感体验。所以对于幼儿的说谎的原因及表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从幼儿的认知方面的发展来看幼儿处于心理未发育成熟阶段,各个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幼儿的识记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模糊不清,表达错误。幼儿处于无意记忆阶段,有意记忆发展还不完善,这应该是人类个体发展的必经阶段,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而且幼儿的思维处于详细形象思维阶段,只能牢固地记忆像游戏、图画、儿歌等生动形象的内容,而对于抽象的东西却不能引起幼儿的爱好,从而不能很好的使幼儿发挥他们的记忆功能。同时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幼儿的口语发展的也不够完善,幼儿口语主要是以模拟成人的语言来习得的,而这种模仿主要是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理解的,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在幼儿那里被认为是准确的,但是由于成人与幼儿的思维方式不同,所以一定程度上成人可能不能很好的理解幼儿心中所理解的那样。这样成人与幼儿不能很好的互相理解,所以幼儿成为了成人所认为的说谎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有意性也会进一步得到发展的。

  (2)因幻想与现实相互混淆而出现的以假乱真,体现了幼儿一种补偿性的心理。

  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想象具有夸张性与虚幻性。幼儿经常把骑的一根木棍当成正在骑着马在草原上驰骋,在幼儿的眼里一切万物都具有了灵性,一切事物在幼儿的眼里都活了起来。幼儿常常把现实中的事物与梦幻中的事物相互的混淆,把想要得到的说成已经得到的东西,所以在成人眼里看来,幼儿在说谎。殊不知,这是这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在这里家长所要做的并不是要批评孩子应该怎样去做,而是应该很好的了解孩子心理怎么想的,成人如何先要放弃自己的成见,而去听一听孩子的真实想法,这样就有助于成人与孩子之间的相互理解,从而才能更好的理解成人所认为的幼儿的说谎其实是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的。


互联网 baby611.com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