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医学家,早在公元前11世纪就提出重视孕妇心态对胎儿的影响。西汉贾谊 在《新书·胎教》中要求孕妇“口不出狂言,笑而不喧,虽怒不骂”,主张胸怀舒畅、乐观,喜怒哀乐不可过分。明代万全在《古今图书集成部全录》一书中,也要求孕妇“自妊娠之后,则须行生端严,性情和悦,喜怒哀乐,莫敢不慎,”否则,“喜则伤心而气散,怒则伤肝而气上,思则伤脾而生郁,忧则伤肺而气结,恐则伤肾而气下。母气既伤,子气应之未有不伤者也。”
祖国医学认为,“胎借母气以生,呼吸相通,喜怒相应,若有所逆 ,即致子疾”。《增补大生要旨》中说:“除脑恼,凡受胎后切不可打骂人,盖气调则安胎,气逆则胎病”。就是说,
《傅青主女科》中亦有“大怒小产”的论述。可见,我国古代医学家早就认识到不良的心态可导致
孕妇要消除恼怒,不要动不动就大动肝火,怒火中烧,以致气不顺,胎不安,时间长了胎儿必受影响。孕妇气血失调,进而危及胎儿健康发育的医学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