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共情? ? 在孩子忧伤或者生气的时候,成人及时的共情可以消除孩子的不良情绪,恢复平静。共情就是我们用心灵去感受孩子此刻的心情,用身体语言和表情,再加上简洁的语言表述使孩子发现自己的烦恼是能够被我们理解的。此时,孩子就会产生感激的情感,觉得成人是他的知己,从而消除不良情绪。? ? 下面的故事是一所幼儿园的老师记录的观察笔记,详细叙述了与孩子共情的过程——? ? 我把淘贝儿抱上班车,让他和踢踢坐在一起。踢踢手里拿着两根棒棒糖,满怀关切地看着淘贝儿说:“我要分享一个棒棒糖给我的好朋友淘贝儿。”可是淘贝儿哭得太伤心了,他顾不上理会踢踢的好意。? ? “宝贝,你为什么哭呢?”我坐在淘贝儿的面前,轻轻地握着他的小手问道。淘贝儿没有理我,在那里一个劲儿地哭泣。两三分钟之后我又问:“宝贝,我觉得你哭得特别伤心,发生什么事了吗?”? ? 淘贝儿哽咽着断断续续地说:“妈妈……妈妈……”? ? 听他这样说,我想一定是在家里妈妈说了什么或者做什么,让他伤心了。? ? “请告诉我,妈妈怎么了?”? ? “妈妈没有跟我说……”? ? “妈妈没跟你说什么呀?”? ? “妈妈没有跟我说她就走了。”? ? “哦,原来这样啊。我想那是因为妈妈早晨上班太早,走的时候没有来得及告诉淘贝儿,所以就伤心了,对吗?”? ? 淘贝儿点点头,渐渐平静下来。? ? 我继续说:“你想让妈妈早上送你,是吧?”? ? “是。”? ? “那,你看这样好不好——咱们跟妈妈说一声,下次走时一定要告诉淘贝儿‘妈妈上班去了’;如果妈妈不忙,就让她来送陶贝儿,如果妈妈很忙,就让她去上班?”? ? 听了我的建议,淘贝儿点了点头,停止了哭泣。? ? 这时,踢踢见好朋友已经雨过天晴,又拿出自己的棒棒糖与他分享,这一次淘贝儿欣然接受了。他们一边听我讲故事,一边吃着棒棒糖,心情愉快地来到幼儿园。? ? 淘贝儿请老师帮他解开安全带,并带他下车。有所幼儿园的大门开着,但他并没有进去,而是用手抓住门上的疙瘩,站在门的旁边。那天是星期一,孩子们的包很多,我要等孩子们都进屋了才能把所有的包都拿进去。在这个过程中淘贝儿一直站在那里。等我把孩子们的包都拿进去了,他还站着。我突然想起把一样东西忘在了车上,便返回来取。? ? 陶贝儿扬起他的脸,看了看我,开口问道:“海老师,你的东西拿完了吗?”? ? “拿完了。”? ? “那现在我可以和你一起进屋吗?”? ? “当然可以,宝贝。”? ? 直到那一刻我才明白过来,原来淘贝儿一直在等我。他从下车的那一刻开始就在等待和我一起进屋。我真的好感动啊。? ? 让我感动的还有——在我提包的时候,淘贝儿并没有像有的孩子那样哭着要老师抱。他看见我正在工作,所以没有来打扰。他静静地站在铁门边等待我干完了所有的事情之后才过来问:“老师,拿完了吗?”虽然只是一句话,却让我感动了很久,直到晚上躺在床上还在想着这件事。? ? 接下来的两周,每一天淘贝儿来园后都会站在铁门旁边,等我工作完了,牵着我的手一起进屋。有几次我特别想抱一抱他,想到这只是我的需要,就忍住了。淘贝儿以一个高尚的状态在帮助我,这时我如果把他抱在怀里,就是不尊重他,就是以成人自居,就是以他的身体来衡量他,就是仍然把他当作孩子……因为在精神上,他与我是平等的。? ? 进了门厅,淘贝儿很快就换好了鞋,自豪地对我说:“老师,你看,我自己换好鞋了。”(淘贝儿以前换鞋都会磨蹭到最后)进屋之后赶紧洗手,洗完了便跑到我的面前说:“老师,你看,我的手洗干净了。”每来园上校车时他总是小眼睛一眯,嘿嘿笑着对我说:“老师,你看,我今天带了什么好吃的!”虽然没有说好多的话,但从他的眼神里可以看出对我的信任。我真的特别感谢淘贝儿,是他让我真正体会到了——给予孩子的同时,孩子会回馈你更多的爱。? ? 与爱他的人相比,孩子更喜欢那个能够理解他的人。就因为那次的共情,我和淘贝儿成了知己,我俩也因此获得了成长。? ? 这位老师在淘贝儿伤心的时候,对孩子进行了共情,她做得很到位。她不是在没有线索的情况下自己乱猜,如果那样,就会搅乱孩子对自己情感的认知。她是在孩子已经表达出部分内容之后,判断出孩子伤心的原因,又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孩子的心灵,以达到共情的目的。共情需要一种能力,就是能够感受对方并能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在表达的过程中与孩子恰当地互动,使其成为宣泄情感的畅通渠道。? ? 老师对孩子的一次倾听和共情,赢得了孩子全部的信任和爱戴。这样,孩子就会把老师当成自己的朋友和知已,愿意和老师分享他的每一份快乐和收获。
游戏倾听——疏导孩子的焦虑和恐惧? ? 在孩子感到焦虑害怕和担心时,对孩子进行游戏倾听可能是最好的方式,“游戏式倾听”确保孩子在游戏中担任强有力的角色,以此来体现家长期望了解他的想法和感受的诚意。当家长让自己扮演弱小无能的角色时,孩子就会感到有足够的自信表露他在重要问题上的想法和感受。作为倾听者,家长要抓住时机,在玩耍中帮助孩子通过大笑来缓解某种特定情况所引起的紧张情绪。? ? 例如:一个孩子想给父亲打针(孩子最近刚挨过一针),他已经向父亲提出了这个要求。假如父亲一反平日里矜持的常态,样子可笑地扭转身子假装逃跑,或者滑稽地叫喊,戏剧性地对孩子说:“不!不要打针!求求你了!”那么孩子就会笑起来,坚持要父亲接受他自己曾被迫接受的打针。如果在游戏中成年人能放松地扮演弱小角色,让孩子扮演强者,孩子很可能会一边起劲地玩,一边放声大笑。? ? 这种有趣的角色颠倒会使孩子在游戏中持续主导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决定是否袒露自己对某个问题的感受和理解。大笑能化解他的与这个问题有关的紧张情绪。假如成年人能坚持玩下去,孩子可以不停地笑上半个小时或更久。比如,游戏开始时是孩子要给父亲打针,而父亲佯装逃跑,引起大笑,后来孩子可能会向父亲大叫,父亲则夸张地跳着脚表示害怕。然后游戏逐渐变成孩子向父亲扔枕头,每当父亲四肢挣扎着要爬起来时,就再次被打倒,从而引出孩子更多的欢笑。? ? 开始做“游戏式倾听”时要注意是什么让孩子发笑,以便能做更多令他发笑的事。好的“游戏式倾听者”要扮演一个毫无威胁性的但又很有趣的弱者。他要保持把注意力放在孩子对游戏的反应上。比如,如果孩子要你追赶他,不要以为你该装成妖怪去追他。(我们成年人总想去改变孩子的游戏的全部内容,使之符合我们的意图。)假如孩子要玩追人,你就只管弄出点追人的声势,但不要让自己追上他。你可以让自己偶尔揪住他的后衣襟,或者抱住他,但最后总让他逃脱。假如孩子要你装成妖怪,那么你装的妖怪应该是迷迷糊糊、愚笨无能的,不应是强大的、可怕的。? ? 如果孩子很小,成人就应扮作非常孤弱无力的角色,以引发孩子大笑。但是,一个正在长力气、长自信心的孩子,则往往战胜较强的抵抗者或竞争者时才会朗朗大笑。如果游戏中你太强大,孩子会由于恐惧而狂喊,因为恐惧使他怀疑你是否对他友善。如果孩子不是高兴地笑,而是吓得直叫,你就要放慢动作,适可而止,使孩子重新兴奋起来。孩子需要有充分的安全感和自信心才能松弛他在有关问题上的紧张情绪。还有个问题要注意:不要胳肢孩子,胳肢孩子会使你在无意中占孩子的上风。? ? 父母有时会担心自己扮演无能的角色会失去孩子对自己的尊重。这种担心是没有根据的。当然,孩子会因为有机会对家长说明自己的问题并能以愉快的方式与你打斗一番而感到很兴奋,有可能要求安排更多的“游戏式倾听”的时间,大大超过你的“时间预算”。共享一段笑声不断的游戏时间后,孩子会明显地对你更有感情,更亲近,不抱戒心。有时他会让更深层的感情自由地流露出来。一次欢快的游戏之后,一些小麻烦可能会引出孩子长时间的伤心哭泣。游戏和笑声已经让孩子对你们的关系有了完全的信心。他现在可以让你更多地了解自己内心的痛苦了。? ? 对我们大多数成人来说,投入地与孩子一起做游戏而又只能做输家是件不容易的事。一般来说,我们小时候,父母工作得太辛苦,承受着太多的压力,不能以这种方式与我们玩。我们很少遇到能抛开自己的烦恼、玩的时候不一定非得占上风的成年人。假如你感到“游戏式倾听”太困难,你可以试着找个人谈谈你的困难所在,花些时间谈谈妨碍你做这种游戏的烦躁不安和忧虑,这样你即使感到不舒服,也还是能把这项试验做下去。(引自帕蒂?惠夫乐《倾听孩子》,7页)? ? 在《倾听孩子》这本书中,介绍了很多倾听的方式,许多妈妈看了这本书,使用其中的方法来消除孩子的恐惧和焦虑,效果非常好。家长都应该看看这本书,建立起更亲密的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