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孩子发现朋友? ? 在孩子观察环境时,成人可以确定一个小朋友为目标,说出他的名字,不断地指给孩子看他所做的事,如:? ? 冬冬现在去找雨枫了。看他想和雨枫搭一座桥。哇!桥塌了!冬冬跑了。噢,原来他是去找板子了,他找了一个长的板子。他还要搭一座更长的桥。? ? 冬冬好像想尿尿,看,他去找老师了,现在老师领他上卫生间尿尿。? ? 冬冬累了,躺在地上,真舒服呀!? ? ……??……??……? ? 幼儿园有很多的小朋友,新来的孩子看的只是一个群体印象,感到茫然、无所适从。如果你将某一个小朋友单独提出来,介绍给刚入园的孩子,他就会在群体中发现一个与他类似的个体,深入地观察这个孩子的行为,并对他熟悉起来。有可能将来他的第一个朋友就是你给他介绍的那个,即使这个小朋友不愿意和他玩,孩子心里也已经有了这个小朋友,这会使孩子在家人离开后也感到安全。? ? 好的幼儿园都会给新来的小朋友介绍一个愿意和他做朋友的孩子,我们将这个孩子叫“心理医生”。往往这个小心理医生对新入园孩子的作用,比老师还大。
?
引导孩子发现老师? ? 在陪园期,对老师也像对小朋友那样,指定一个老师,使你的孩子注意到他,给孩子介绍老师的行为,最好这个老师恰好是你孩子的依抚老师。这样,孩子可以更快地与老师熟悉,建立起对幼儿园的安全感。
分??离? ? 分离始终要来临,陪园结束后,这是最难面对的一个难关。在家长陪伴的几天里,孩子已经对幼儿园消除了陌生感,不再认为家长会把他抛弃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自己离开。但是,无论陪多长时间,在家人离开的时候,孩子仍然会感到痛苦。孩子入园期有两部分恐惧源:陌生恐惧和分离恐惧。陌生恐惧可以利用陪园解决,接下来需要解决的是离别恐惧。
怀着良好的心态坚决果断地与孩子分离? ? 结束陪园的那一天,要事先和孩子说好:“今天妈妈要离开,放学后会再来接你。”到了幼儿园,与老师事先暗暗地做好准备,在孩子没有抓住妈妈的衣领或头发时,将他快速地放到老师怀里,然后放松地微笑着与他说再见,马上离开。接下来的事,交给老师处理。这样几天过后,孩子就会发现妈妈离开后并没有什么危险,也就不会感到严重的恐惧。? ? 在离别时切忌与孩子缠绵。实际上这种缠绵都是家长不信任孩子能够承受离别的表现,更多的情况是家长自己不舍得离开孩子,给孩子说很多的话,讲很多要离开的道理,不断地重复与孩子拥抱。这一过程使孩子酝酿了过多的离别悲伤,成人的行为又暗示了离别是一件艰难的事情,孩子就会朝着家长暗示的方向,将这一过程变得异常艰难起来。? ? 安安上幼儿园已经有一年了,妈妈每天送她的时候都哭得死去活来,抓着妈妈的衣服不放。专家组去进行观察,发现妈妈是这样做的:? ? 妈妈:“宝贝,妈妈要上班了,你好好地在幼儿园和小朋友在一起。”? ? 安安大哭起来,大声喊着:“妈妈不要走,妈妈不要走!”妈妈两手扶着孩子的腋下,让她离开自己的身体,孩子伸着两只胳膊使劲朝向妈妈。? ? 妈妈:“妈妈再抱你一次,妈妈这下真的要走了。”? ? 安安紧紧地搂着妈妈的脖子,哭得更凶了。过了一会儿,她开始渐渐止住哭声。这时,老师可以过来,快速地把安安搂在自己怀里,让安安妈妈离开。? ? 妈妈又说:“妈妈真的要走了。”(安安又开始大哭,再一次紧紧地抓着妈妈的衣领。)? ? 安安妈妈如此重复了许多次,我们看到,当安安已经不哭了以后,妈妈像是要提醒安安似的,重复一遍“妈妈要走了”这样的话,而这样说之后,妈妈并没有真的离开。这样做使得安安忍不住想象与她身体贴这么近的妈妈离开后的恐怖情景,这种情况下安安就会下意识地寻找离开的忧伤情绪。如果妈妈不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这种情绪就会固定在孩子心里,最终演变成为一种心理问题。
做好“分离适应期”孩子的身心护理? ? 在分离期,孩子要独自一人面对幼儿园,心灵多少都会受到一些创伤。如果家长处理得当,孩子会很快地抚平伤痛,变得快乐起来。因此,在分离期家长要对孩子的心灵做精心护理,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第一、不要因为担心孩子会在分离的时候哭,就事先一遍一遍地提醒孩子别哭,只是和他说:“妈妈一定会来接的。”最好的办法是什么也不说,上学的路上和孩子说说笑笑,讲一个小故事,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到幼儿园后,暗暗给老师递一个眼色,双方配合好,然后果断地离开。? ? 第二、如果孩子在分别的时候,抓住了家长的头发或衣领,不要让老师抱住孩子的身体强行抢夺,这样做给孩子造成的恐惧要比离别还严重。如果孩子抓住了家长的衣服或头发,家长可以将孩子抱在怀里轻轻抚摸着,慢慢将他的手从头发和衣领处拉下来,然后尽快地将孩子交给老师。如果孩子一直不放手,可以让孩子站在地上,家长蹲下来,两手扶着孩子的腋下,平静地对孩子说:“请放开。”如果孩子还是不肯,妈妈可以轻轻掰开孩子的大拇指,这样孩子的手就会松开,然后立刻将孩子交给老师,快乐地和孩子道声再见。? ? 第三、如果孩子躺在地上打滚,就让老师蹲在孩子的身边,防止他爬起来再次扑到妈妈怀里。妈妈让孩子看到自己快乐的面容,然后再见,尽快离开。? ? 家长如果能在分离期做到每天都能果断、愉快地离开,孩子就不会由于分离而产生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