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孩子适应幼儿园(5)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2年08月16日 10:21:13 

  避免暗示? ? 家长在对孩子倾听和共情时要避免暗示,分清孩子的哭闹是由于真的有焦虑或悲伤的情绪、还是已经养成了用哭来威胁妈妈的手段。家长如果在处理孩子的不良情绪时使用的方式经常过于煽情或夸张,就会使他习惯于在非常细小的事件上故意寻找不快,以便引起妈妈的注意。这时妈妈采用共情的方式,就会造成暗示,孩子的哭闹本来是没有目的,可是你的安慰话语使他寻找伤感因素,结果真的闹起情绪来。? ? 聪聪从小每次睡觉醒来都要大哭,他只要带着哭腔喊一声妈妈,家庭所有成员都会在第一时间用百米赛跑的速度跑到他的身边。后来,他解决任何问题都采用哭的方法。妈妈看过《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书上说:如果孩子伤心的时候,应该这样说——? ? 我感觉到你很伤心。? ? 这件事一定使你感觉到害怕。? ? 那一定是很让人生气的……? ? 这些都是书上介绍的共情时使用的语言。方法本身是非常有效的,可是如果妈妈不能很好地分析孩子的状况,抓住他哭闹和伤心背后的原因,把方法当成教条,就会在孩子并不伤心时暗示出伤心,起到反效果。? ? 聪聪的妈妈就是这样。聪聪从一岁多就这样哭,现在四岁了,还是经常用哭泣解决问题。几个月前,妈妈看了这本书后,学会了使用共情语言,于是一有机会就拿出来使用。一天,我和中央电视台去他家拍摄《七巧板》的育儿节目。当时聪聪刚午睡醒来,正坐在床上大声哭着,姥姥和妈妈都围在他身边。电视台的叔叔阿姨们在旁边站了一会儿,和他熟悉了以后,就准备开始拍摄。聪聪大哭着说要出去,妈妈将他抱在怀里,坐在床上,说:“妈妈知道你很伤心。”聪聪看了摄像师一眼,又靠在妈妈身上哭起来。? ? 妈妈说:“聪聪害怕了是吗,家里来了这么多人。”聪聪又看了我们一眼,眼中马上露出害怕的神情,将头深深地埋在妈妈怀中,做出非常恐惧的样子。妈妈赶紧说:“聪聪不怕,他们是来拍摄的叔叔阿姨,妈妈知道聪聪很害怕。”这时再看聪聪,他趴在妈妈的肩上,连头都不敢抬了,一副遇见了鬼的样子。? ? 没办法,摄制组的人员只好暂时离开他家到院子里去。过了一会儿,聪聪下楼骑滑板车,扭头看到了我们,像见到最恐怖的东西一样,发疯似的朝妈妈的怀中扑去。他真的害怕了。回去的时候,我在电梯里让他看了一下我脖子上挂的项链,和他讨论了一下项链上面漂亮的小珠子,他的情绪开始平静下来了。进了屋,聪聪开始在摄制组的面前又跳又唱,满屋子又跳又笑地表演着。这说明,他刚才的害怕情绪完全是妈妈暗示出来的,而不是真的害怕。成人也会有这样的经验,当有人提示我们周围某项事物很可怕的时候,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在上面寻找可怕的因素。所以,在还没有搞清孩子的状况之前,千万不能使用公式化的共情语言,这时,语言就会成为暗示。

  恰当给予正向引导? ? 孩子在入园期,情绪会波动得非常厉害,当不良情绪出现时,家长一方面进行倾听,一方面与孩子共情,共情时一定要恰当地进行正向引导。可以跟孩子讲:“告诉妈妈,你为什么生气?”或“我感觉到你很生气。”一般孩子都不会无缘无故地哭起来,也不能条理清楚地告诉你他今天在幼儿园过得很不舒服,幼儿园那里让他感到不适应,当他想上卫生间的时候不知该找哪个老师……今天有很多很多的伤心事,所以现在回到家里想哭一会儿。孩子没有这样的表达能力,无法找出自己情绪不好的原因,并用恰当的方式陈述。如果他没有在幼儿园发泄,那么就会在回到家以后,因为当下一件不快的事将所有的情绪发泄出去。家长了解这一点,就没有必要对孩子说:“妈妈知道你现在觉得这个饼干不是圆的,是因为你在幼儿园积压下来的不良情绪在作怪,并不是真的因为饼干不圆。”孩子还没有能力将不同因素综合在一起,判断出自己的情绪结果。所以家长只针对当下的情况处理情绪就可以了。? ? 入园期的雨枫也属于经常在家闹情绪的孩子。一天,爷爷洗完桃子递给她时,不小心将桃子掉到了地上。雨枫马上躺到地上开始打滚,显得痛苦不堪。爷爷将她抱起来,她不断地用拳头捶打爷爷,一遍一遍地说:“给我洗——给我洗——”。爷爷按她的要求洗了三遍,她还是说同一句话:“给我洗,给我洗!”实际上,孩子并不是要求爷爷给她洗桃子,而是用“给我洗”这三个字发泄情绪。这时,爷爷只要蹲下来平静地看着她,等她发完脾气,把她抱在怀里安抚一下,并说;“桃子掉到地上,你很生气,现在我们一起去洗桃子吧。”这时,孩子就会顺从地去做大人建议的事,在洗桃子的时候,被洗桃子的工作吸引,从而忘记了不良情绪。? ? 工作会使孩子的情绪恢复,所以在孩子发完脾气后,要引领孩子工作。

  引??导? ? 在孩子入园期,只倾听和共情是不够的,这些方法只能在孩子出现严重焦虑状态时消除不良情绪,而不能避免这些情绪的产生。要使孩子能够尽快地融入新的团体,最好的办法还是积极引导。

  引导孩子发现乐趣? ? 孩子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事物,总是先默默地观察,这时他会显得昏昏噩噩,或看上去总在发呆,这种情况出现时,说明孩子正在感受他所注意的事物。当孩子观察完一个目标,还没有寻找到下一个注意对象时,成人可将某个玩得很开心的小朋友指给他看,并用讲连环画的方式来解释那个孩子的行为,使他感到有趣好玩。如果被介绍的孩子正在做智性的工作,就可以介绍一下这件事的困难之处,那个孩子的解决方式,以及他的办法是否有效,这样,刚入园的孩子就会很快地会对那些活动发生兴趣,紧张的情绪也会得到缓解。

胎教音乐
  • 宝宝入园推荐
寒假幼儿安全注意事项
  •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