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点在孩子上幼儿园时就已经凸现出来。家长们毫不吝惜地成把地花着钞票,生活费用、娱乐费用、教育费用等等,却没有想到,有些钱用在孩子身上,却不一定能起积极作用。
物质需求的过度满足使孩子思维凝固
镜像一:妞妞就是不喜欢上幼儿园,每天早晨都要和妈妈谈条件:“妈妈,今天给我买一个棒棒糖,我就去幼儿园。”为了减少麻烦,妈妈总是说:“好的。”第二天,妞妞又会说:“妈妈,给我买个娃娃,我就去幼儿园。”……
镜像二:佳佳要一个玩具,妈妈买回来的不是她想要的那种,于是佳佳就不停地哭,妈妈哄不好她,只好答应重新买一个,佳佳这才不闹了。
解析:孩子还小,问题好像不算严重。现在我们有经济条件,满足孩子一些要求没有什么大不了。有些家长可能会说等孩子上学以后我就不听她的,不该买的东西坚决不买。
这话说得好,但你想过没有,孩子真的能接受吗?如果不接受,他会有什么想法呢?
2~7岁年龄段的孩子,心理特质是自我中心的,专注于直接的变化,无法理解潜在的意义。他们思维刻板,不灵活。等到上小学,由于无法扭转原有的思维定势,还会觉得要什么妈妈就会给什么,如果妈妈不给,就会给孩子造成这样的感觉:“妈妈不爱我了。”失落感油然而生。接下来孩子心理得出了新的结论:如果上学损害了我的利益,那么上学不是一件好事。有了这样的结论,孩子还会爱学习吗?
因此家长在最开始的时候,对孩子教育要采取多种方法,比如请老师给孩子找小伙伴,或请老师表扬孩子、鼓励孩子等等,使其顺利地去幼儿园。
我有一次问四年级的孩子:你最喜欢妈妈什么?很多孩子回答:我要的东西妈妈都给我买。没有一个孩子回答是因为妈妈爱他。可见,物质需求是孩子最关注的,也是生活的必然,但如果给孩子绝对的物质满足就会使孩子的思维凝固在物质上,缺少亲情和思维的多元性。
建议:对孩子提出的物质要求,凡是过分的,一概不满足。这样孩子才不会事事提条件,得不到满足时,也就学会了忍耐。
学龄前的孩子,提出的物质要求不会很过分,很多时候家长会妥协。这样的局面如何转变呢?家长可以逐步减少妥协的次数,让孩子知道妈妈有说“不”的时候;妥协的时候要有附加条件,让孩子知道,条件要相互满足,大家都有权利;觉得某一件事不能妥协的时候,坚持到最后,即使孩子为此得病,也要坚持,让孩子心理建立一种“度”,就是“遇到这样的事情再闹也没有用,妈妈不会答应的”。这样逐步改变孩子自我中心,看妈妈的脸,理解妈妈的思想,思维也就不那么刻板了。
物质的多少好坏不与孩子的自信成正比
镜像一:帅帅从幼儿园回来,对妈妈说:“妈妈,小强昨天过生日,他妈妈给他买了个大蛋糕,可好吃了。”帅帅妈一听,心里愤愤不平,就说:“不就是一个大蛋糕吗,等你过生日的时候,妈妈给你买一个比小强那个大的蛋糕。”帅帅听了,高兴地跳了起来。
镜像二:小小站在幼儿园门口,对着妈妈大喊:“我不坐破夏利,我要坐宝马。小花家的就是宝马。”小小妈忙解释:“今天爸爸用车,咱们坐出租车回家。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