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拒绝到接受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07年02月02日 12:26:58 


  幼儿实录:

  陈思阳是新小班的一位幼儿。从未进过幼儿园,也就是说,他从未有过集体生活的体验。由于父母双方都是独生子女,他是“八个围着一个转”的典型代表。在开学前,他的奶奶与我联系,表示了极大的担忧:孩子自理能力差,与外界接触少,比较娇气,性格内向。在了解了这个情况后,我也把这个孩子作为开学初工作的重点,并且在开学前利用他家在幼儿园隔壁的有利条件和幼儿进行了接触。

  开学后,陈思阳的对于集体生活采取了完全的排斥态度:他拒绝参加游戏、拒绝喝水甚至拒绝坐下。由于我事先已经和他有过接触,与陌生的环境相比,我是他唯一比较认可的对象,因此,一整天他就象一条“小尾巴”一样跟在我后面。中午,又累又渴的孩子终于同意让我喂他吃饭,但是坚决不肯坐下吃饭。期间,家长也是万分担心,派家人轮流来探视。到了下午,陈思阳竟然拒绝午睡,情愿站着。但是,他对于我已经不表示排斥,我带他上了厕所,允许他倚在我身上休息。对于这样一个敏感又娇气的孩子,我一开始采取的对策是“顺应”。希望他在熟悉环境后,能够自主地接受环境的规则,接受集体生活。但是,几天过去依然没有成效。他依然拒绝和大家一样,在集体活动时他总是游离在大家之外,从不参与。而且对于新的要求都不予接受:不肯自己脱裤子小便,不肯自己用勺进餐,甚至鼻涕也不愿意自己搽。家长表示,只要他不哭,他想怎样就怎样。开始,我也认同家长的观点,认为稳定情绪是重点,但是,他这样的活动方式开始感染一些孩子,他们也拒绝睡觉。一天在喂饭时,因为,有小朋友把汤打翻,我急于去清理,就命令他说:“这一口你自己用小勺吃进嘴里”。由于口气较严肃,我还担心他是否会哭鼻子,但是当我过来后发现,他真的自己用小勺吃了一口饭。这次情况给了我信心。我开始改变我的教育策略。首先从午睡开始。我发现他有午睡的习惯,在和家长联系后,我让家长在家里对他先提出要求:允许有一天回家午睡,但是第二天一定要和大家一样睡小床。第二天,我首先要求他坐在小床上,起初他表示拒绝,还开始哭泣。但是我没有妥协。我观察了一下,第三天他正常来园,并没有太大的情绪波动。下午,我又进一步要求他脱下鞋子坐在床上,他稍微拒绝一下答应了。在以后的几天里,我逐步要求他从睡下、脱衣一直到和大家一样盖上被子午睡。随着要求的逐步落实。陈思阳开始接受环境,在教师的引导和一定要求的辅助下,他开始和小朋友一起玩,学着自己上厕所,穿脱衣服,脸上也逐渐开始有了笑容。家长对孩子在短短两星期的变化感到惊叹,来探视的次数也逐渐减少,今天,我下班时,他们才来接孩子,孩子情绪也很稳定。这说明,教师的对应策略取得了效果。

  教师行为分析:

  人的能力表现在各个方面,其中对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也是一个方面。对于幼儿来说,由于孩子性格、成长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就产生了差异。对于教师来说,过去我们的思维定式是调整环境来适应孩子,特别是在开学初的一段时间里,教师更会有意识地迁就幼儿。在这个案例中,一开始,我对应幼儿拒绝接受环境的行为,采取的对策就是顺应。因为教育对象是一个较为敏感而且十分娇气的孩子。我感到,孩子的一系列拒绝行为其实是他心理极为“焦虑”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他拒绝环境进入他的生活,以给自己营造一种“安全感”,比如他拒绝坐下就是很明显的一个行为。但是,当他在环境中有了一个具体的“依恋”对象后,(就是教师自己)我就应该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变“顺应”为“依从”。从

上一篇:吃红枣
下一篇:分享是一种乐趣
  • 启蒙教育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