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训练营(2)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06年11月23日 21:57:08 

"他很可能告诉妈妈他就停止这样做了。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鼓励孩子们去注意其他小朋友的反应,使孩子们能够了解其他人什么样的行为说明了他的言行没有引起注意,而且也不会产生任何效果。等下次再出现类似情况的时候,父母的先前的建议就会产生巨大的作用了。因为到了那个时候,孩子知道该怎么做了。

  课程二:学会换位思考

  6岁的聪聪喜欢和几个小朋友一起踢球。有一天,其中一个小朋友指责他说:"你踢得太臭了。不带你玩了。"聪聪噘着嘴走了。碰到邻居家亮亮的时候,他很是羞愧地告诉亮亮:"我踢球踢得不好,他们不和我玩了。"亮亮并没有去想聪聪的感受是什么,反而带有几分得意地说:"我踢的好,他们愿意和我玩。"站在一旁的亮亮爸爸赶紧告诉他的儿子这样说不好。

  像亮亮的爸爸一样,大多数父母都不喜欢看到他们的孩子一言一行伤害到别人,或者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但是亮亮爸爸批评他的这句话不仅不能使聪聪高兴起来,而且对亮亮也起不到任何教育的作用。

  如果父母仔细观察,将会发现那些被小伙伴喜欢的孩子往往是考虑别人感受的孩子。这些孩子看上去天生憨厚。其实,孩子们重视他人感受的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父母的帮助下学来的。但是,父母对孩子这方面的教育不能操之过急。生活中,当父母看到孩子们老是学不会系鞋带和数数的时候,父母肯定不会生气,因为他们知道孩子们需要手把手地教,需要多次实践才能学会。同样,孩子们也需要时间在父母的教导下慢慢学会换位思考。

  孩子们天生的特性是通过自己的想法和经历体验去看待世界,这是正常的也是健康的。因此,父母可以利用孩子的这种特性,让孩子想象一下,如果他处在这样一个处境,就是当自己因为做得不好而大受打击的时候,其他小朋友却在夸耀他的杰出成绩,那么自己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孩子的反应很可能是在认真思考。然后父母可以进一步告诉孩子受打击的人是非常需要别人的鼓励的,问问孩子下次遇到别的小朋友伤心的时候他应该怎么说。有了几次实践后,孩子就能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了。

  课程三:改正不好行为

  如果你6岁的儿子今天回家以后看上去明显不安和心烦,你就要问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情使他心神不宁的。结果孩子把整个故事告诉了你:室外活动的时候,他们班有几个小朋友恶作剧,把一个同学的眼镜抢过来还扔得远远的。虽然你的孩子没有参与,但是他会告诉你他看到了整个事情的发生,而且还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笑了。

  听完这个故事,你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说明你的观点:抢小朋友眼镜的行为是不对的,其他人看笑话的行为也不好。然后告诉你的孩子:"我们不能有一些伤害别人的行为,我们也不能嘲笑别人,因为这同样使他们很不开心。"你当时所说的这些话对孩子来说真是太重要了。因为一旦父母对孩子的一些不好言行不表态,孩子就认为他这样做是对的了。因此,父母观点明确对于孩子至关重要。这样,父母才能使孩子明白如果下次遇到同样这种情况他们该如何去做。

  课程四:学会解决问题

  孩子们选择某些朋友一起玩是因为这比和其他人一起玩更有乐趣。但是随之而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总和这些朋友一起玩,时间长了相互之间发生冲突的机会难免就会比较多。学会解决问题成了孩子们面临的一个最大课题,它是孩子们必须掌握的一个重要社交技能。

  为了消除相互之间的争执,孩子们就必须要了解其他小朋友的意愿是什么。只想满足自己的愿望是行不通的了。在生活当中,通过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教诲和指导,孩子们往往能学会使这两者达到平衡。

  假如有一天你4岁的孩子从幼儿园回家以后对你说:"我不和亮亮玩了,他让我当坏蛋,他自己当好人。"听到这些话,你所应该做的不是去帮助孩子分析亮亮今天为什么会这样做,也不能立刻赞成孩子以后不和亮亮玩

  • 同伴交往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