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在没有成人介入的情况下,这些幼儿之间的信息进行着不断的互动、交流、碰撞,将对话一次次推向高潮,此时的幼儿就像海绵吸水一样吸收着新的知识。
??在与同伴的实际交往中,幼儿除了学到知识外,还学会了如何相互合作,如何处理同伴间的矛盾,如何坚持或放弃自己的意见。幼儿正是在这种关系中学会实践其社会角色和性别角色,并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在与同伴的游戏中,幼儿积极地对成人世界中的各种角色进行模仿和实践。
??4.促进幼儿情感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
??幼儿通过与同伴的交往,不仅满足了自己交往和归属的需要,而且还使幼儿从中体验到快乐,有助于幼儿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
??通过社会性交往,幼儿对是非、善恶的行为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产生了初步的认识。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如分享、助人、合作、安慰等会被同伴接受,而攻击和破坏行为则遭到同伴拒绝。同伴的接受和拒绝强化了幼儿的道德行为,使幼儿认识到哪些道德规范是符合社会规范的,哪些是不符合的,最后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然而幼儿最初的这些道德判断具有很大的情绪性、具体性和受暗示性,很容易受其他环境的影响。因此,树立同伴中的榜样对幼儿品德规范的形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5.促进幼儿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詹姆斯认为:我们具有被我们自己所关注、被我们自己的同类所赞赏的本能倾向。当自己没有受到或没有受到太多他人的关注时,可能会对自己的价值产生疑问。我们是“通过他人的眼睛看自己”,幼儿也是一样的,通过同伴的“眼睛”进行自我认知。同伴的行为和活动就像一面“镜子”,为幼儿提供自我评价的参照,使幼儿能够通过对照更好地认识自己,对自身的能力做出判断。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甚至在幼儿处于不利的发展状况下,还可以抵消不良环境对其发展的影响。一项对离群索居的猴子进行的研究表明:同伴间的接触可以抵消亲子关系中对幼儿的某些不利方面。研究发现,尽管幼猴被剥夺了受母猴照料的机会,但只要它们在“幼年”有同其他的幼猴充分接触和玩耍的机会,它们的发育仍然会是正常的。
??安娜·弗洛伊德和索菲.丹(AnnaFreud&SophieDan,1951)提供的著名报告也证实了这一点:在二战期间,有6个儿童的父母都被纳粹分子杀害,这些儿童被关在集中营内长到3岁(他们在集中营生活了近两年的时间,直至解放)。这期间他们很少得到成人的照顾,几乎是彼此相互照顾着长大的,相互之间形成了深厚的、持久的依恋情感。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一个人有缺陷或是精神病患者,长大后均成为正常的、有用的社会成员。对灵长类动物的实验研究和对人类的相关研究都证明了早期的同伴关系不良将导致青春期抑郁、社会适应困难。另外,儿童在早期同伴交往中获得的经验对塑造其个性、价值观及人生态度都有着独特的、重要的影响。
??小章来自南方某省的山区乡村,在家排行最小,全家人都很疼爱他。他自小性格十分内向、孤僻,不善言语,很少与人交往。但他很聪明,学习踏实用功,成绩一向很好,从小学到高中毕业期间的十几年成长还算顺利。然而自上大学之后,他开始感到许多事情总不顺心,尤其是怎样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使他伤透了脑筋。一年多来,他和班上同学的关系很不融洽,跟室友曾经发生过几次不小的冲突,关系十分紧张。后来他擅自搬出宿舍,与外班的同学住在一起。从此,他基本上不和班上同学来往,集体活动也很少参加,与同学的感情淡漠、隔阂加重。他没有一个能信任、谈得来的知心朋友,精神痛苦无处倾诉,长期的苦恼和焦虑使他患上了神经衰弱症。他曾想尽力克制自己,企图用埋头学习的方法来减轻痛苦,冲淡烦恼。然而,事与愿违,由于他学习精力很难集中,效果很差,成绩急剧下降,后来竟出现考试不及格的现象。他开始厌倦学习,厌恶同学和班级,一天也不愿再在学校待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