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听不懂小baby得语言,就像我们不知道儿童实际上生活在两个世界,一个是包括父母和其他成人在内的成人世界,另一个是同伴世界。
儿童的同伴关系,是儿童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得一种儿童之间(特别是同龄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它存在于整个人类社会。
无论是在狩猎采集时代还是在竞争激烈的现在社会,尽管儿童接触的环境有很大的变化,但在一般情况下,儿童都有与其他儿童进行交往的机会。
同伴关系在儿童生活中,尤其是在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中起着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环境因素之一。
儿童早期的友谊一般是脆弱、易变的,很快形成,又很快破裂。
幼儿的友谊则多半建立在地理位置接近(邻近)、有共同的兴趣和喜爱的活动以及拥有有趣的玩具的基础上。
同伴关系的发展
在婴儿期,因为家人的照顾,同伴关系只是在最松散的意义上存在着,这个时期的孩子社会交往非常有限。
进入幼儿园,儿童与同伴的接触次数增加,他们不再把成人作为唯一的依靠对象。他们开始主动寻找同伴,喜欢和同伴共同参与一些活动,与同伴的交往比以前密切、频繁和持久。
3~7岁,儿童还没有形成友谊的概念。儿童间的关系只是短暂的游戏同伴关系。这个时期的友谊还很不稳定,往往与实利和物质属性及其邻近性相关系。
4~9岁,这个时期的儿童要求朋友能够服从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如果顺从自己就是朋友,否则就不是朋友。
6~12岁,这个时期的儿童对友谊的交互性有一定的了解,但仍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特点。
9~15岁,亲密的共享阶段,儿童发展了朋友的概念,认为朋友之间可以相互分享,要互相保持信任和忠诚,甘苦与共。这一段时期的友谊具有稳定性,但是有强烈的排他性和独占性。
同伴关系的作用
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以及认知和健康人格的发展。
01、同伴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
儿童在同伴集体中被同伴接纳并建立友谊,这个过程使的儿童产生归属感。
如果这个时候儿童在集体中占有一定地位,受到同伴的赞许和尊重便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这些都有利于儿童的发展。
02、同伴交往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他人反应的机会
儿童在与同伴交往中,学习着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保持友谊和解决冲突;怎样对待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怎样对待敌意和专横;怎样对待竞争与合作;怎样处理个人与小团体的关系等。
这一些都是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与父母不同,同伴既是平等的,又是铁面无私的。
同伴对儿童的影响主要通过强化、模仿和同化的机制实现的。同伴榜样在改变儿童行为和态度中具有很大潜力。儿童常模仿同伴的行为并将其同化到自己的行为结构中去。
03、同伴还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
儿童常从同伴那里获得一些不便或不能从成人那里得到的知识和信息,他们或许相互交流、或许有着自己的思考。
在同伴集体中,当发生规范冲突时,儿童会考虑到同伴提供的信息和团队规范,会表现出从众行为。
同伴既可以给儿童提供关于自我的信息,又可以作为儿童与他人比较的对象,在相互交往中形成一定的规范框架。
04、同伴还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一个来源
当儿童面临陌生或恐怖情景时,同伴(一个好朋友)在场可以起到与父母同样的作用,即解除紧张和压抑。
也有研究表明相比于没有同伴一起上学的儿童,与同伴一起上学的儿童更喜欢学校,在环境适应不良方面,产生的问题更少。
在人生的路上,除了故事和远方,还有朋友。
无论幼儿时期,还是老年时期。
有了朋友,那一方世界才算真正的完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