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应留意的几点问题
随着新《纲要》的颁布和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入,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也从真正意义上由封闭走向了开放,由静态变为动态,由单纯知识的传授转向为幼儿提供更大的自主探索的空间。
(一)在科学活动中,交流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无论是其形式,还是其内容,以及交流活动所产生的意义,都值得我们好好把握,以充分实现其价值。
一、幼儿乐于交流 ,体验交流带来的乐趣
不愿说或不敢说是大多数幼儿的普遍心理。其实,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每个幼儿在探索之后,都有一种表达的潜力和倾向,《纲要》提出,"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支持、鼓励孩子参与交流活动"。事实如此,在心理环境的创设中,支持是帮助孩子实现交流的保障。而鼓励则可以调动孩子参与交流活动的积极性。
二 、有不同的交流对象和多种多样的交流形式
在科学活动中,老师在鼓励幼儿交流的同时,也积极地引导幼儿寻找不同的交流对象。其中,同伴是他们最喜欢的交流对象,因为他们之间会有很多共同的话题。而且,在探索活动中,幼儿基于各自不同的兴趣点,会无意识地形成不同的交流圈。
老师也是幼儿最重要的交流对象。老师既要倾听、关注孩子们的问题和疑惑,又要鼓励孩子继续去尝试和探索,不断有新的发现。当然,家长也是孩子最亲近的交流对象。当孩子把自己探索活动中的点点滴滴告诉家长时,家长应作出积极的应答,让孩子拥有充分表达的机会,从而充分挖掘孩子探索的潜力。
另外,值得提出的是,幼儿的交流并不局限于语言、绘画、手势都可以作为幼儿交流的媒介。
(二)作为"做中学"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记录是必不可少
的,这是因为记录对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一、记录会帮助幼儿确立任务意识,促使幼儿更关注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事物的变化。对幼儿来讲,学习更多的是一种无意学习,记录则会使这种无意学习转化为有意学习,提高幼儿学习的效益。
二、对实验过程的记录,有助于幼儿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在现阶段幼儿园科学教育过程中,许多教师满足于传递科学知识给幼儿 ,这种知识的传递是单向的、是教师一相情愿的。借助于科学实验则使科学学习变成主动建构的过程,记录则帮助幼儿顺理成章地得出合理的结论。
三、记录有助于培养幼儿求实、严谨、条理、细致的科学学习态度,使幼儿受益终身。
四、《纲要》倡导幼儿同伴互相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记录是一个使幼儿的学习过程具体化的过程,所以,记录也有助于幼儿同伴之间的交流,并帮助幼儿理解科学的实际意义。
(三)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为
幼儿的记录提供具体帮助。
对于小班幼儿,教师可以帮助他们做记录,比如幼儿说教师用文字记录,或者教师帮幼儿拍摄照片并配上文字说明。从组织形式上看,小班比较适合全班记录,即由老师负责用简单的图画、图表、文字记录大家交流的内容、实验操作的结果。中大班幼儿一般可以自己做记录,但是,教师仍要给予具体的帮助,例如给出符号或图画的样子,或在前面有一张针对全班的综合记录纸,尤其是幼儿刚开始学习做记录的时候。
(四)在科学教育中注重给幼儿一个美的情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先生曾经指出:"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当今的教育是以人性、人本身的发展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和目标导向的,因此它首先关注的是从促进人自身的发展、完善来评价教育的价值的。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科学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求真、求知的活动,而且具有价值导向、人文负载。科学教育也远不只是让幼儿掌握简单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而是要全方位关注科学对人的个性、品质、好奇心、求知欲、创造性、同情心、质疑的习惯、人生观等多方面的影响,目的是最终达到健全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