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的音乐人生(3)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1年10月27日 14:27:12

  1948年到1949年完成《安蒂戈尼》,这部作品综合音乐、舞蹈、戏剧为一体,而在伴奏乐队的配器上采用4架钢琴、59种打击乐器与人声的大胆结合。以体现最古老的神话--太阳神与月亮神的结合,刚与柔、健与美的天然合一。这部作品奠定了他在世界上作为大师级的作曲家的声望。

  他在专业作曲上所采用的技法与他在音乐教育上一样 都是突出节奏性因素,以某种固定音型不断反复作音乐发展动力,在旋律中较少使用半音音阶和变化音,和声让位到更次要的位置,总之无论旋律、伴奏都以古朴、简洁为创作技法和表现形式。舞台布景、演员服装的象征性都是体现他原本性的"完整艺术"的理念。

  1950年一1960年奥尔夫曾任慕尼黑音乐学院作曲大师班教授和负责人,他的教学是以让学生发现自我为宗旨,这在专业音乐教育领域仍贯穿他一生的教育思想。

  奥尔夫一生耕耘不息 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和音乐戏剧,直到1973年78岁高龄时,还创作了他最后一部大作《世界末日之剧》。

  他的剧作大多数都取材于童话、希腊神话或民间传说。正如他自己说的"常常有人问我为什么我的舞台作品几乎都是从古代、从神话和传奇中选择素材,我井不觉得它的陈旧 相反却认为它仍是强有力的材料。时间因素会消失,但精神动力却永远存在。我的戏剧写作却是为了传达一种精神的状态。"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不仅经历了生存的压力 也面临精神力量的重建与再生。德国人把教育摆在了首位子以关注。1946年在战争的废墟上就举办了战后第一届学校音乐周活动,这些无疑对战后的经济腾飞起了催儿作用。

  1948年奥尔夫在巴伐利亚电台工作的好友瓦尔特·潘诺夫斯基偶然在旧书店发现了奥尔夫于1936年为柏林世界奥运会录制的舞蹈体操音乐的唱片。这是为儿童少年表演用的,使用军特学校的乐器编配并演奏。这一发现诱发了他们邀请奥尔夫重新来制作一套广播节目的构想。他们的兴趣特别在儿童亲自参与演奏音乐,电台打电话给奥尔夫,奥尔夫当时正在紧张写作《安蒂戈尼》,但这个计划深深吸引他;"这一提议吸引了我 因为它向我提出了全新的课题,并意味着我以往被突然中断了的尝试得以继续。现在 又为我提供了新的实验可能性。一种新的、适合儿童的音乐教育思想吸引了我。于是,我决心承担这个任务,并按我的方式去加以贯彻。"从1948年至1951年 在慕尼黑以及德国许多城市还是一片废墟上,奥尔夫与古丽特·凯特曼通过电台这个传媒 向世人展现了一个全新的儿童音乐教育观念和领域。与军特学校时期不同的一是对象完全变成儿童,二是增加了语言与歌唱,以前奥尔夫主要为律动、舞蹈写音乐,而什对儿童他认为必需把呼唤(名字)、诗、词和歌唱作为节奏训练的出发点。动作、歌唱和演奏结合为一体的。在这里由孩子们自己亲自参与歌唱、演奏的音乐,以至自己设计(创作)的音乐深深地吸引了广大的学生、教师和家长们。奥尔夫放弃了冗长的理论传授。而采用奏乐;丰富多彩的传统儿歌、童谣,加上军特时期没有充分发挥的人声色彩,从一开始反响就出乎意料,非常强烈 由于听众一再要求,这个节目持续了三年之久!随之而来是不断地询问在哪儿可以学习这种演奏?在哪儿可以买到乐器、乐谱-一由巴伐利亚电台的广播引发了下面的工作:原来的乐器随着战火付之一炬,而老门德勒(第一位制造出音条乐器的乐器名师、奥尔夫的老友)因年事已高不能再给予支持。这时一个年轻的乐器制造师贝克·恩克出来了,他曾师从门德勒造琴,很快贝克造出了第一批音条乐器,供电台厂播之用,一年后便有了一间自己的作坊--建于慕尼黑近郊的"第 49作室"。奥尔夫在为这位过早去世的朋友写的悼词中指出了他在奥尔夫音乐教育事业里的关键地位:"如果没有克蒂斯·贝克·埃姆克,《学校教育》的新开端和这种乐器在整个世界传播是不可能的。"从1950年至1954年 由奥尔夫和凯特曼合作编写的《学校教育--为儿童的音乐)}(《ORFF-SCHULThRKMUSIK FUR KINDER》)五卷本终于由二十年前就发出预告的塑特出版杜(SCh。ti)出版发行。同时还陆续编出大量补充教材出版。这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具有奠基性意义的大事。


互联网 baby611.com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