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的音乐人生(4)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1年10月27日 14:27:12

  1946年秋,奥尔夫的挚友当时的莫扎特音乐学院院长(奥地利萨尔斯堡)普雷斯纳博士邀请凯特曼在他的学院办起了一个儿童班,去教授这套教材,在这个实验班里,他们第一次把语言、音乐(唱、奏)、动作(这在广播中是不可能的)结合为一体,按奥尔夫的理想对儿童治行训练。这个实验班在多次示范教学展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广播电台组织了包括听众在内的孩子们参加即兴奏乐(即兴伴奏和创造曲调)的比赛 优胜者以发给乐器作为奖励。许多小听众还给电台寄来了他们为歌曲和童谣、诗歌画的作品 这一切充分说明"在这一领域上的幻想为己被激发了起来,这里还存在着许多与造型艺术结合的可能性 这些可能性还没有被挖掘呢。"(奥尔夫语)从此开始不断地在一些教育性会议上的示范表演、研讨。奥尔夫的音乐教育尝试吸引了各国同行的注意。首先是加拿大的同行瓦尔特博士第一个把这种教学方式移植到加拿大。之后是瑞典的海尔丹在萨尔斯堡学习后,也将它引进他的国家。再之后是丹麦的朗格也将这套教法带回到哥本哈根,五十年代后期迅速地传到了瑞士、比利时、荷兰、英国、葡萄牙、南斯拉夫,西班牙、拉丁美洲、土耳其、以色列、美国、希腊,通过电台制成的音带,更加速了传播。开始主要是借这套教材传播,基本是原作翻译,因为根据这套教材的精神,必须按照本国儿童的母语文化加以应用,因此就出现了使用当地儿歌、童谣、民族音乐的各国版本,首先是加拿大版,然后是瑞典、佛来米语、丹麦语、英语、法语、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的版本,只是这些移植基本还在西方文化范畴内的,所以"它们全部仿佛只是一些变体"(奥尔夫)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个考验是当日本对这项工作感兴趣时。今奥尔夫激动万分,1953年东京的模沙西诺音乐学院院长傅库依教授曾在萨尔斯堡观摩过一次儿童音乐教材的表演 他开始依靠这套教材在日本实验。于是有了!962年奥尔夫和凯特曼的日本之行。通过在日本的讲学、考察,奥尔夫看到日本的孩子能如何自发地对这套教法产生了强烈地反应,日本的教师们是如何善于接受外来事物。彻底打消了他原先对这套教材及教法移植到一种东方高度发展的文化中会有什么样可能性的疑虑 坚信这种以原本的精神,原始的早期风格为起点的教材教法同样适于完全陌生地非西文音乐文儿体系。

  奥尔夫在进行这一套新的音乐教学实验的同时一直没有中断他的专业音乐创作方面的工作,从四十年代进入他创作的高峰期,以舞台剧为主的作品接因而出。这些作品仍是以古代希腊神话、童话为其内容 除前面的什尔米娜·布娜纳》、(聪明的女人》、《月亮》等成名作外,《贝尔揽女人》、《安提戈尼》,(1949),《阿美罗狄蒂的胜利》(1953)《暴君俄狄普斯》(1959)。《仲夏夜之梦》(1962)《普罗米修斯》(1968-1980)《罗塔》(1972)《世纪末日之剧》(1973)等等,这些作品使奥尔夫作为一位作曲家享誉世界,也获得了众多荣誉.他同时在音乐教育与专业作曲两个领域里在寻找和实现他的理想--"音乐井不是我的目的,音乐是我达到散发心灵力量的一个手段里了!","我总把我创作的任务看作是去诉诸于人们心中无意识的东西;以及人们在精神上结合在一起的东西.不管他们于哪个种族或民族,人们在原本的感受中总是到处相同的。我们如今不再象过去的世纪那样,孤立地处于个别的文化圈子之中,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们已由于现代交往工具被推得如此接近 以致于不仅在经济和政治上 而且在艺术领域也必须突出那些唤醒一致、相互结合的意识,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精神的使命。

  由电台广播开始的工作带来的五卷本教材的出版,两套记录性唱片以及一部电影拍摄的完成。奥尔夫原以为他的教育工作可以结束了。可随着这套教村地不断传播,使他在不断再版中,又要修订,以及加进新的工作领域(如音乐治疗学),特别是从世界各地反馈回来的信息询问在什么地方可以接受这套教法的正式培训。从而使他感觉到:这套教学法日益被外行的 甚至错误地阐释了。误解的阐释以及无法采用这些乐器进行,在有些地方有使这套教学法走向反面的危险。"于是我体会到有必要建立一个"培训中心",我有责任亲自干预这件事(奥尔夫)。


互联网 baby611.com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