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材料和方法以 幼儿熟知的日常生活小故事为访谈材料。为考察幼儿判断的稳定性,以及不同情境反映出来的差异性。本研究自行设计了4种不同故事情境,依次为(1)对他人的优点或成绩给予嘲笑讥讽的态度。(2)争夺玩具和伤害别人。(3)偷拿别人的物品。(4)借物不及时归还。每个故事配有图片,方法采用临床访谈法。
故事一、小朋友,有一天老师检查小朋友讲故事的好坏,小红讲完故事后,老师表扬了她,并夸她聪明。这时小刚对其他的小朋友说:“她讲的什么啊,你看她长的那么难看又那么胖。
提问:1.小刚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2.小刚这时心里感到高兴不高兴?为什么?
3.如果你像小刚一样这样说小红,你会觉得高兴不高兴?为什么?
4.小红觉得高不高兴?为什么?
5.你刚才说小刚这样做不对,那他怎么做才是对的?为什么?
6.如果小红真的讲的不好,小刚这样说她对不对?为什么?
故事二、有一天,玲玲和芳芳在图书区里看书。玲玲正在看《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芳芳也想看,可是图书区里只有这一本书,芳芳则把《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这本故事书抢过来自己看。
提问:1.芳芳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2.芳芳这时心里感到高兴不高兴?为什么?
3.如果你像芳芳一样把故事书抢过来不让别人看,自己看,你会觉得高兴不高兴?为什么?
4.小朋友,玲玲觉得高兴不高兴?为什么?
5.你刚才说芳芳这样做不对,那她怎么做才是对的?为什么?
6.如果玲玲已经看完好多遍《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了,芳芳这么做对吗?为什么?
故事三、小朋友,一次老师让小朋友们自己准备叶子用来上美术课。上课时浩浩发现自己忘带了叶子,他看见小军有就拿了他的叶子。但小军没有了叶子也上不了美术课。
提问:1.浩浩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2.浩浩这时心里感到高兴不高兴?为什么?
3.如果你像浩浩一样把别人的叶子拿来自己用,你会觉得高兴不高兴?为什么?
4.小朋友,你觉得小军高兴不高兴?为什么?
5.你刚才说浩浩这样做不对,那他怎么做才是对的?为什么?
6.如果小军还有很多叶子,浩浩这么做的对不对?为什么?
故事四、上美术棵时,玲玲向芳芳借了一个红色的彩笔,当芳芳要时玲玲却不还。
提问:1.玲玲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2.玲玲这时心里感到高兴不高兴?为什么?
3.如果你像玲玲那样借了芳芳的笔,当芳芳要时不归还,你会觉得高兴不高兴?为什么?
4.你觉得芳芳这时高兴不高兴?为什么?
5.你刚才说玲玲不对,那她怎么做才是对的?为什么?
6.如果芳芳不用,还要回彩笔。玲玲这么做对不对?为什么?
3 结果与分析表1 变化情境中(问题6)判断损人行为“对”和“不对”的频次故事年龄组 故事一 故事二 故事三 故事四 总 和不对 对 不对 对 不对 对 不对 对 不对(%) 对(%)4岁 19 1 18 2 17 3 17 3 89 115岁 19 1 19 1 18 2 18 2 93 76岁 20 0 19 1 20 0 19 1 98 2表2 4岁、5岁、6岁幼儿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各类理由的百分比表道德规范 所有权 权威的态度和惩罚 对他人利益的考虑 笼统的理由4岁 18 18 14 10 65岁 19 16 12 11 56岁 19 19 8 8 3总和 56 53 34 29 14百分比(%) 93 88 43 48 23表3 对于(问题3)4岁、5岁、6岁判断损人者产生负情绪的百分比表故事年龄组 故事一 故事二 故事三 故事四 总和高兴 不高兴 高兴 不高兴 高兴 不高兴 高兴 不高兴 高兴(%) 不高兴(%)4岁 4 16 2 18 2 18 4 16 18 825岁 3 17 0 20 0 20 3 17 11 896岁 1 19 2 18 0 20 2 18 6 943.1 道德认知部分对于问题1,几乎所有被试在所有故事里都回答损人者做的“不对”。在表1 变化情境中(问题6)判断损人行为“对” 和“不对”的频次中,我们可以看见,虽然问题6加入了情境因素干扰,但4岁的被试在大多数情况下已能判断损人者做的“不对”。
3.2 道德判断理由部分在表2 4岁、5岁、6岁幼儿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各类理由的百分比中,比例最高的四项依次为(1)道德规范.(2)所有权.(3)权威的态度和惩罚.(4)对他人利益的考虑。
3.3 情绪判断部分表3 对于(问题3)被试判断损人者产生负情绪百分比表中可见:回答“不高兴”的随着年龄的增高频率逐渐升高,回答“高兴”的逐渐降低。但仍有少数被试组均回答“高兴”的比例显着高于回答“不高兴”的。并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了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脱节的现象。但是幼儿对此行为的解释分别为权威的态度和惩罚、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等。
4 讨论4.1 幼儿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与其掌握道德知识及一般能力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幼儿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与其掌握道德知识水平有关。本实验显示最年幼的被试(4岁)已能判断损人行为是“不对”的。并且在损害程度大小等情境干扰下,仍能判断损人行为“不对”占89%。表明了幼儿道德认识的水平,这与他们已获得越来越丰富的道德知识有关。从表2 4岁、5岁、6岁幼儿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各类理由的百分比中可以看出,幼儿不仅懂得必须遵守享用财务有关的道德规范,根据其回答的理由也可以看出他们已经懂得必须遵守日常生活中的各类人际关系和基本的道德标准。回答理由中有“团结友爱” “拿别人的东西要和别人商量”等。但是由于幼儿的一般认知能力尚处于较低水平,其道德知识仍是直观的、形象的、其个体内部各种道德知识的发展不平衡。在幼儿道德判断理由中,仍有少数幼儿做出了不确切不恰当的规范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