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损人行为的实验研究与矫正策略 (幼儿园教师论文)(3)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1年06月22日 11:36:05

  4.2 道德情感的发展与道德认知的关系。

  众所周知,道德感是个体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标准,在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言论和意图是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道德感是建立在道德知识、信念基础上的,幼儿对损人行为做出的负情绪评定可以作为幼儿道德感发展的一个指标。本实验中,6岁被试已有94%的人在四种不同故事情境中一致的做出自己将“不高兴”的判断,并且在判断自己感到“不高兴”的理由(表2)中,道德规范和作为道德规范基础的所有权两项占优势地位。表明了他们已能把做出损人行为后的情绪反映与相应道德规范联系起来,显示了道德认知的发展对道德情感发展的制约作用。本研究中,幼儿对故事中损人者的情绪判断仍表现出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相脱节的现象 ,在教学实践中出现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脱节的现象,但幼儿对此行为的解释分别为权威的态度和惩罚、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等。在表3 对于(问题3)被试判断损人者产生负情绪百分比表中,少数被试对故事中假设自己作为损人者可能产生的情绪反映的判断情况中回答“高兴”的占了29%。主人公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当然会“高兴” 。但是他们对这些行为表示无所谓的态度。虽然幼儿这些行为是无意图的,无意识的,但是幼儿会在这些错误的基础上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应给予重视。

  4.3 道德发展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幼儿道德发展实质上就是幼儿道德社会化的过程。幼儿道德社会化主要是通过家庭、幼儿园、同伴和大众传播媒介实现的。因此它受到社会文化和教育等因素的深刻影响和制约。在本研究中发现,6岁组的幼儿对自己假设的损人行为感到不快,萌发了遵守道德规范的需要。并在表2 4岁、5岁、6岁幼儿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各类理由的百分比表中,道德规范居首位,可见我国重视道德教育的程度。在我国,家长和教师是非常注重用强化手段来规范孩子们的行为的。“好孩子”会得到承认的称赞。德育教育一直是教育方针的重点。但研究中发现在表3 对(问题3)被试判断损人者产生负情绪的百分比表中,幼儿对故事中损人者的情绪判断仍表现出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相脱节。并在教学实践中有发现有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脱节的现象,但幼儿对此行为的解释分别为权威的态度和惩罚、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等。,少数被试对故事中假设自己作为损人者可能产生的情绪反映的判断情况中回答“高兴”的占了29%。所以道德教育应继续加大力度的实施下去。

  4.4 幼儿不良行为的矫正措施本研究中,虽然幼儿对损人行为表现出无意图无意识的状态,如对“偷拿别人玩具”的回答是“因为我没有”诸如此类的理由,有些理由是笼统的规范和不确切不恰当的规范。但是如果不及时矫正,幼儿会在这些无意识的错误基础上形成不良行为。

  4.4.1 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良好的心理环境是幼儿接受教育的心理基础。幼儿的情绪变化大是幼儿心理特点之一,教师只有为幼儿创设友爱、温暖、安全的心理环境,才能使幼儿活泼、愉快、健康的生活,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活动,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4.4.2 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重视家庭教育。

  孩子生活在稳定和谐的环境里,从小他们就感受到父母的关心、爱护,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积极健康的促进作用。同时应提高家长在幼儿教育方面的素质。家长与幼儿之间具有密切的情感依恋,家长是幼儿模仿、认同的主要对象。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影响幼儿的人生观、价值观。家长还应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多了解一些幼儿心理方面的知识,多学习一些教育幼儿的本领,不应因他们的年纪小就不给予重视。

  4.4.3 榜样示范、表扬鼓励,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在幼儿的眼中是女神 ,是一切美丽的象征。 所以教师对工作的热情、态度、精神风貌、言谈举止、衣着打扮无不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幼儿。由于幼儿的道德判断还处于他律阶段,具有喜欢模仿和情绪不稳定等特点。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为幼儿做良好的榜样的同时,也可以利用榜样示范的方法在日常生活、游戏活动中注意品德教育的随机性,来让幼儿模仿好人、好事,以达到纠正过错行为的目的。比如:当看见有小朋友遇到困难时,老师可以说:“小朋友,你们知道雷锋叔叔遇到有人遭到困难时是怎么做的吗?谁想做助人为乐的好孩子?”同样因为这个原因,表扬鼓励也是对幼儿进步或优点的评价,是激发幼儿上进心、自尊心,增强道德认知水平,改正不良行为的有效方法。如果对幼儿经常采取表扬鼓励,一方面可以培养其自尊心、进取心,另一方面可以丰富其道德认知,对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4.4.4家密切配合,注意道德教育的一致性,提高教育效果。

  幼儿的生活范围主要是幼儿园和家庭。因此道德教育应家园共同努力,密切配合。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在目前的教育实践中,存在着某些不一致的现象。例如:教师在对幼儿的分享、合作、谦让等品质的指导中,某些家长由于对孩子比较娇惯放纵,他们教孩子在幼儿园想玩什么就拿过来玩,可以独占玩具。老师对孩子进行友爱、善良的教育,但有的家长却教育孩子在任何时候都不能示弱、吃亏。幼儿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期不仅是智力早期开发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塑造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对于幼儿来说,3—6岁是其人生的起始阶段,是个性倾向和道德观念形成的萌芽时期,是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行为以及道德情感的重要时期。可以说,人的全部素质都植根于幼儿期。他们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因此,教师应通过一些方法和途径对家长进行必要有效的教育,让他们了解一些幼儿教育及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以此来提高教育效果,促进幼儿道德行为的发展,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及行为规范。

  五 注释:

  ○1 唐洪,方富熹 《关于幼儿损人行为的道德判断及相关情绪预期的初步研究》,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心理学》,1997年,第二期。

  ○2 皮亚杰 :《儿童的心理发展》,傅统先译,第58页。


互联网 baby611.com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