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解放幼儿教育家陶行知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提出培养幼儿创造性要做到“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教师低估了幼儿的独创性,幼儿的想像力就会受到严重的束缚,也阻碍了幼儿创造性的发展。所以说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教师要具有发展幼儿创造力的意识。解放幼儿,不要一味地用成人的眼睛代替幼儿的眼睛看世界。让幼儿自己去观察,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允许幼儿大胆想像、创新,异想天开、幻想世界。在美术活动中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记忆、分析,把生活中立体的、三维的物体画美术画在平面的画纸上。有了理论上的依据实践活动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将幼儿活动区创设在充满活力,洋溢着美的气息的环境中,使幼儿在活动中时刻得到美的体验。优美的活动区首先应该是幼儿化的环境。幼儿喜爱明快的色彩,强烈的反差能够刺激幼儿视神经的发展。因此,幼儿活动区必须配以多种色彩。如:色彩鲜艳的大型玩具,壁纸,悬挂物等。不同活动区域的差别既增强了幼儿的兴趣又提高了他们的辨别能力。
创设充满趣味性与知识性的活动区,为幼儿认知新知识,新事物创造有利条件。幼儿的认知活动是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的。因此,在创设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其趣味性和知识性的有机结合。如: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园,童话中的城堡,动物世界中的可爱的小动物兔子,狐狸,乌鸦等。幼儿们看见他们就立即可以与故事:龟兔赛跑,狐狸与乌鸦,乌鸦喝水结合起来。提高他们的想象力与联系力。
发挥多元文化的积极因素,拓展幼儿思维空间。外教的大量使用使国内的幼教可是了与外界的接触与交流。如:蒙台梭利实验活动区等,幼儿接触到的是完全不同的教育模式与理念。大大强化了幼儿对新事物,新环境的适应能力。
解放幼儿,并不是说在美术活动中完全不要教师教幼儿绘画、手工等的技能、技巧。因为,幼儿看到的东西越来越多,如果让幼儿把看到的东西全部画下来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我们教给幼儿最基本的技能技巧,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幼儿。如果忽视基本技能、技巧的学习,幼儿想象力无论有多么丰富,也会由于画不出、捏不好、折不来而丧失信心。丰富幼儿的表象创造力的发展是以想象为基础的,想象的基本材料是表象。表象是对过去直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经过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新的形象。幼儿没有对事物的表象认识,就没有可用来加工的记忆表象,再造想象就发展不起来,创造想象也只是一句空话。所以,教师要经常组织幼儿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生活。在美术活动区为幼儿准备各种活动材料,供幼儿自由选择。在幼儿兴致勃勃地画画时,要善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并教幼儿学会“赏识”其他幼儿的作品。让幼儿凭自己的观察、印象无拘无束地把自己的感受,结合想象用美术的形式表现出来。科学评价。科学评价能使幼儿对美术活动更感兴趣,能使幼儿积极主动地进行美术活动,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在评价时,教师不仅要重视占少数的较好的作品与较差的作品,而且更要重视大多数一般水平的作品,不仅要重视幼儿美术作品的结果,而且还要重视幼儿美术活动的过程。少用“对、错”、“像不像”来评价幼儿作品,应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鼓励幼儿独立构思,多肯定、多认同幼儿作品,充分利用美术活动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掌握一定的技能是幼儿创造的基础$表征活动是我们在主题探究活动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方法,它可以直观地反映幼儿对所探究事物的认识,但在活动区自选活动中现虽然给幼儿提供了足够的丰富的操作材料!也提供可供参考的范画范例幼儿。在进行与主题相关的活动中仍感到困难,经常有幼儿中途放弃离开或偏离内容。因为技能的欠缺使他们感觉无从下手。无法表现他们想表现的内容在进行昆虫的主题活动中,在引导幼儿概括出昆虫的基本形状和身体的几大部分后,我尝试一次次地教幼儿怎样剪贴$怎样利用废旧材料制作!怎样使用橡皮泥和辅助材料进行制作。在进行类似的活动时!幼儿已经掌握了相应的技能和方法进行时便有章可循了。便有了在此基础上的创造"记得在教完幼儿剪贴昆虫的第二天!最不爱手工的小虎带来了自己的作品。剪了一只蝴蝶,还进行了添画。并且给妈妈编了一个小蝴蝶找妈妈的故事
教师指导:活动区规则应内化成幼儿自觉的行为,才会更加有约束力。在创设好活动区之后,我没有设立进区标志和规则。而是让幼儿自己自由地玩出现问题后就组织幼儿讨论怎样解决问题。如:人多拥挤怎么办?玩具如何使用和分配?等等。幼儿很快提出了建议如:限定人数。设立进区标志。玩具少时轮流玩等等。活动区规则的建立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无规则阶段;用脚印限定人数;根据各区特点结合主题活动设计标志阶段;在规则建立的过程中幼儿逐渐从内心认可了规则的作用,自觉地遵守规则。如:发现谁没戴进区标志就在活动区里玩,小朋友就会阻止说:没有标志不能在里面玩。幼儿同伴之间能够形成一种评价标准,互相约束"内化了的规则才能更加有效地约束幼儿的不恰当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