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音乐主题性课程建设初探(3)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2年05月09日 10:20:48

  课堂评价:经过2-3个学时后,主题性音乐活动结束,教师与孩子进行总结交流:"小朋友们,通过我们这么多的学习,大家是不是更加喜欢小动物了呢?是不是也喜欢唱歌了呢?"教师一定要以疑问式的启发式的方式与幼儿进行沟通,并鼓励孩子们平时更多留意简单的音乐旋律与节奏等。

  2、关于幼师教学心理及技能培养幼儿园音乐主题性课程的宗旨是通过多样化的主题性音乐活动让孩子发现、感受到音乐之美,从而发掘其早期音乐潜能。要做到这些教师需时时处处考虑到对幼儿音乐学习心理的影响,尽量做到"教育无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将其教育意图隐藏起来,孩子们得到的不是"填鸭"式,而是潜移默化的,极具人文主义及人性关怀的教育方式。它充分得将各年龄阶段幼儿的个性、共性及教师心理特点等因素进行共融互补,使教育从形式及目的上得到升华。教师应将这种教学艺术充分利用在幼儿音乐教育中去,在音乐主题性课程中不断探索。除此之外,音乐主题性课程对幼儿教师的教学技能也是一个新的考验。由于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师需要掌握更多的音乐及相关的知识技能,例如包括:音乐创作、即兴伴奏及即兴舞蹈表演等等。这些都要求教师在自身综合素质上不断提高。

  (五)幼儿园音乐主题性课程评价标准音乐主题性课程评价标准应允许幼儿在音乐方面的个性化差异,避免用统一的标准衡量不同孩子的音乐学习成果,在孩子面前慎用横向比较。教师应该以支持、鼓励、赞扬的方式对待每一个孩子,让幼儿感受到对音乐兴趣所在的同时,激发他们更深层次的音乐学习热情。因此,幼师应该在以往单一性、划一性的音乐学习成果评价机制基础之上,减少幼儿之间的横向比较,增加个性化的评价标准,更加注重纵向上得个性化差异,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

  结语综上所述,鉴于目前幼儿音乐教育中存在的目标意识模糊,课程内容单一以及教学方法守旧等种种问题。笔者初步设想了幼儿园音乐主题性课程模式的建设及实施方案,今后,试图在这一基础上不断探索、完善、付诸实践,取得实质性的成果以达到幼儿园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德目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幼儿教育工作者,应在孩子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这一重要时期,在音乐教育方面,通过树立以幼儿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做到因材施教,寓教于乐;针对个体差异,为每个孩子制定不同的教育方针。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不自觉的感知并接受音乐,感受音乐带给其身心上的愉悦,最终通过音乐教育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使孩子能够各方面全面发展,也让音乐教育真正做到从娃娃抓起。

  参考文献【1】李燕/主编:《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

  【2】徐卓娅着:《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3】林泳海着:《幼儿教育心理学》,商务印书馆2006年北京。

  【4】施良方着:《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

  【5】王晓萍、王志成《从生活教育事业看幼儿园课程发展的走向》,载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6】石筠弢着《学前教育课程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


互联网 baby611.com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