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这种完全不符合儿童发展规律的教育方式,非但不能对早期智力开发起到促进作用,反而会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儿童需要在游戏中学会交流、感知,玩才是孩子的天职。科学的学前教育应该培养儿童的综合能力: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身体、良好的性格、正确的行为习惯等等,应当是学前教育侧重的方面,这将为孩子的一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跑得早≠跑得好 常听小学低年级家长抱怨:幼儿园老师常夸孩子又聪明又听话,怎么一上学,净让老师请家长,说上课不注意听讲、纪律不好呢?会不会是得了多动症?其实,孩子上学后的变化,恰恰源于上学前的“聪明”、“听话”。 举个例子:某田径运动员为了在长跑比赛中取得好成绩,于是提前三天便站在起跑线上开始做准备动作——这个例子听起来有些荒谬,而很多家长和幼儿园却正在让孩子做这样的准备。幼儿园的教育之于一个人的成长,其作用相当于在长跑比赛前站上起跑线。过早地站在起跑线上开始准备,也许能在开始的几百米中遥遥领先;殊不知,这样很可能会提前耗尽孩子的求知欲,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孩子提前学到了很多小学阶段的知识,正式入学后,就会因为学不到新鲜东西而感到上课很无趣;但即使不认真听讲,也会凭着幼儿园里打下的“坚实”功底而在开始的几次考试中取得好成绩,长此以往,孩子会觉得上课听讲并不重要,良好的学习习惯无法养成,必然会影响日后的学习。 这样的孩子,还能在长跑中获胜吗? “艺多不压身”≠填鸭式灌输 月月的妈妈是英语老师,爸爸是英语兼法语翻译。妈妈从月月牙牙学语的时候,就开始用英语和女儿对话。3岁时,爸爸又开始教月月法语。到4岁时,聪明的月月竟然能做到和妈妈说英语、和爸爸说法语、和小朋友说普通话。这让年轻的父母欣喜不已,又开始教她日语。然而,到快上小学时,6岁的月月竟突然一句话都不说了。经检查,医生诊断月月得了“失语症”。原因就在于她同时学习的语言太多。医生说,好在发现比较早,只要通过一段时间的心理治疗就能恢复。 月月的悲剧不得不引起家长的反思。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于是尽其所能将自己掌握的“十八般武艺”全部教给孩子,且告诉孩子“艺多不压身”。但这种填鸭式的“早教”,往往轻则影响孩子的幸福,重则毁掉孩子的健康。 与其押上孩子的健康和幸福做赌注,希望换取孩子长大后的成功,不如顺其自然,给孩子一个正常的童年——因为再多的成就,也不能把失去的东西补偿回来。 值得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早教专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教育部门也纷纷出台规定禁止小学招生举办以考查知识为目的的入学考试。希望孩子们能真正地减轻负担,自由成长,健康快乐地度过金色童年。 ■一纸禁令难改幼儿园小学化 京华时报王石川 2009年秋季开学前,安徽省教育厅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各类幼儿园一律不得使用幼儿教材、课本等变相教材,“严格按照幼儿身心成长规律开展保育教育工作,严禁小学化教学。”(2009年10月9日《中国青年报》) 幼儿园小学化的弊端显而易见,过早开发,过度灌输,拔苗助长似的畸形教育观,消磨了孩子的天性,其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因此,安徽出台通知严禁幼儿园小学化,可谓对畸形教育观的一次拨乱反正。 但这一举措却引起多方反对。稍加思索,便不难理解反对的缘由。 首先,这是对教材腐败的一次冲击。在安徽,每名幼儿一学期要订多本教材。众所周知,教材背后是硕大的利益蛋糕,老师分一块,园方分一块,书商分一块,某些教育主管官员更要切一大块。动了我的利益,不反对才怪。 其次,这是对老师教学方式的一次刷新。没有教材,一些幼儿园老师颇感不适,工作量的加大也让一些老师颇多怨言。但现实告诉我们,教材并不一定会真正给孩子以知识的增长,倒是那些没有教材框框,教师自己设计的主题游戏,对孩子影响更为深远。因为,游戏和快乐才是幼儿成长的必需。 最后是家长。不少家长担心,没有教材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这些家长没有想过,人生何其长,一起跑就进入冲刺状态的选手能跑多远? 幼儿园禁用教材遭反对,还与现行教育体制息息相关。一根高考指挥棒轻轻挥起,倒逼着高中、初中、小学,直至幼儿园一齐起舞,多半家长都希望孩子提前掌握下一阶段的知识,抢得先机,却不知,先机已在这争抢中远离。 作家池莉创建了自己的育儿三原则:让女儿尽情与小朋友相处和玩耍;顺从孩子天性,让她在最喜欢最开放状态中接受自然启蒙;为孩子讲故事,培养阅读兴趣。这三原则极富现实价值,但在多重桎梏下,有多少家长敢于效仿?由是观之,若不斩断盘根错节的利益链条,不根除教育体制之弊,仅靠一纸禁令,是很难遏止幼儿园小学化的。即便短期有效,也难以根除家长的后顾之忧。 ■人格陶冶习惯养成最重要 信息快报 佚名 儿童学者也告诉我们凡人生所需的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也就是说: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 幼儿的教育是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基础的教育。为此:我们的国家在2007年7月2日正式颁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纲要》明确规定: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目前的幼儿教育出现了怪现象——那就是幼儿教育小学化。走进幼儿园教室,就如同走进了小学课堂,黑板上有拼写的汉字,有背诵的古诗,有加减法算式。有些幼儿园甚至给孩子留起了家庭作业。幼儿园俨然就是一个小学校。 那么,幼儿教育小学化究竟有哪些危害呢? 就这个问题幼儿教育工作者、小学教师、幼儿专家及部分家长都从不同的角度谈了各自的看法。 幼教工作者认为:幼儿园的孩子学习小学课程,对幼儿是一种摧残。幼儿认知力、理解力还没有达到小学生的水平,让幼儿去学习小学知识,孩子们只能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曾在幼儿园里发生这样一件事:阿姨问小朋友:“世界上谁最幸福啊?”回答:“小花猫。”阿姨又问:“为什么呀?”回答:“因为小花猫不用做作业。”这听起来是个笑话,但它却是孩子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一种反抗。 其实,让幼儿们深感头痛,枯燥难学的小学知识,在孩子成熟到一定程度时再给予是轻而易举的事。如果把这些知识拿到幼儿园里提前学习那就显得艰难了。许多幼儿教师都认为这样的学习没有太大的意义,浪费幼儿宝贵的时间,使幼儿教师没有时间对幼儿进行其他方面的培养和教育。顾此失彼,因小失大。 许多小学教师也曾反映过:幼儿提前学习小学课程弊端很多。 首先,幼儿提前学习了小学课本知识,到上一年级后,对课本知识的新奇感没有了,学习的兴趣自然减少了。这些孩子在课堂上溜号,不专心听讲,对提问不感兴趣等现象比没有提前学习的孩子明显突出。这表明提前学习败坏了幼儿的学习胃口,同时还会使幼儿养成不爱动脑,不爱思考的不良习惯。 其次,在幼儿园里花大量时间学习小学知识,只是一种短期效应,从长期看作用不大,实践证明提前学习的幼儿只是在小学一年级时略显其优势,随着年级的增加,这种优势就不明显了,到了高年级几乎没有差别。所以提前学习只能使幼儿一时领先,随后后劲不足,让孩子在学习上体会到的是一种由高峰渐渐滑向低谷的感觉,这样会挫伤孩子们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