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部分幼儿园教师在教授知识上没有达到小学教师水平,知识传授的不准确,幼儿一旦形成了错误的认知,到了小学后,教师往往下大力气也难以纠正。 幼教专家指出:幼儿教育小学化违背教育发展规律,幼儿的身体机能和神经系统都很脆弱。长时间注意力太集中大脑易疲劳,对神经系统会造成伤害。此时幼儿心理发展还不够完备,还不具备系统学习的能力。过早地强制灌输知识,还会使孩子产生厌学和恐惧的情绪。专家认为长期处在机械的读、写、算的状态中,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死记硬背的训练方式又限制孩子的思维发散,影响孩子的创造力的发展。 中央新闻频道的《朝闻天下》栏目曾报道:幼儿被过早地强制灌输知识,过度用脑,会导致智力下降。 再从幼儿的生理发育来看,虽然幼儿时期其骨骼比婴儿的要硬些,但仍需保护,防止变形。幼儿的手指、手腕的小肌肉群尚未发育成熟,还不够灵活、协调。过早写字,孩子只知道要拿住笔,却不管是否拿对笔。这样会产生握笔姿势不正确、近视、驼背等不良症状。眼科专家近来发现,因握笔姿势不正确造成儿童近视几率比由于眼睛离书太近造成近视的几率高许多。 一些家长也表示幼教小学化不仅让幼儿身受其害,家长也苦不堪言。孩子学习中的疲劳和痛苦首先传导给家长,使家长的情绪也焦躁。家长既想和孩子完成幼儿园不该学的知识又不想让孩子太苦了。这种矛盾又无法解决。因此幼教小学化也常常让家长处于两难的尴尬境地。 总之,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幼儿教育小学化都是错误的、不可取的。要制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必须先让幼儿教育正常化。为此,家长朋友们就要清楚的知道孩子在幼儿园应该接受怎样的教育。幼教《纲要》明确规定了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那就是幼儿园要让孩子在各种游戏中完成其学习任务,并在保育教育并重的基础上保证幼儿的语言表达力,空间想象力,社会交往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和创造力均得到充分的发展和锻炼。幼儿教育绝不是让幼儿写几个字算几道题那么简单。幼儿园应给幼儿培养出其人生发展所需要的诚心、礼貌、爱心、乐观、坚强、自信、宽容等等良好习惯。 ■向幼儿园小学化说“不” 东方网-文汇报 从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获悉,《上海市学前教育教师参考用书(试用本)》及其配套音带、幼儿手工操作材料,2009年秋季开学正式投入使用。此套教材将进一步缩减幼儿的学习时间,增加游戏时间,让孩子们在玩乐中养成良好习惯。 避免幼儿教材小学化 进一步淡化学科味,是这次修订的一个要点。传统的幼儿教材实行分科教学,一般分为语言、常识、计算、音乐、体育和美术六门课。上海“一期课改”已将这些学科进行整合,“二期课改”更是将幼儿园一日生活整合为生活、运动、游戏和学习四类活动,这次修订使整合意识再次得到强调,避免幼儿教材小学化。 修订后的教材,孩子们将拥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游戏时间。以幼儿在园一天8小时来计算,生活约占4小时,运动约占1小时,游戏约占1个半小时,学习约占1小时。而这1个小时的学习也将更重视幼儿的个别化教学。 对于这些修改和调整,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负责学前教材管理的教研员周洪飞认为,学龄前儿童的情感、态度、能力、习惯等培养十分重要。而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学习欲望等的培养,需要幼儿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各类活动获得直接的体验和经验,而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并不适合低龄幼儿。 关心孩子理解了多少 这次教材修订的另一大变动是把2-3岁年龄段单独列出。专家发现,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刚刚离开家庭,更多的是以自我为中心,注意力很难集中。“对2-3岁孩子更侧重教养活动,所谓生活中有学习,学习中有生活,教材在修订时整合力度更大。”周洪飞介绍说。体现在教材中,为这一年龄段所设计的教学活动切入口更小,多以小组方式、游戏形式进行。具体教学内容也有调整,增加卫生、生活习惯的培养,减少过于冗长的儿歌等。 “孩子刚进幼儿园都是白纸一张,经验不足会给他们的学习带来障碍。如画小白兔,很多孩子不知道兔子前腿短、后腿长。如果对这些初入园的幼儿直接分学科开展教学,将会给他们的学习增加难度。”这套教材的副主编、幼儿特级教师李慰宜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更关心孩子理解了多少,而不是过于关注自己教了多少。 新理念盼望家长支持 教材对学习内容的调整和学习时间的缩减,家长和教师是不是能够理解和支持?每年秋季开学,一些幼儿园园长都会被大班家长“围追堵截”,要求开设拼音、识字、算术、英语等课程,帮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现在不少家长急功近利,过于看重即时效果。让幼儿园的孩子加班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等知识,对孩子的后续学习并没有多大意义。”在李慰宜看来,家长更应重视孩子注意力的稳定,它是任何学习的前提。 这套教材的主编、华东师大教授朱家雄认为,这次教材修订集中体现了上海学前教育近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要真正落到实处,还需广大教师和家长的认同和支持。 相关链接: 在我儿子出生前,我对自己说,一定竭尽所能,不要妄图在下一代身上实现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想。我希望他健康,快乐,平安,已经足够。然而,如果说健康和平安都可以求到固定的解,快乐的答案,却实在太过多元。怎样才能快乐?我压根儿不相信什么起跑线的说法,正如王甘所说:“人生的目的不是在赛跑,我们是要帮助孩子做到最好的自己,找到最恰当的位置。”但是,我喜欢的作家龙应台也对他的儿子说:“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情形就变了,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个人的方向……我担心的不是你职业的贵贱、金钱的多寡、地位的高低,而是,你的工作能给你多少自由……走进人生的丛林后,自由往往要看你被迫花多少时间在闪避道上荆棘。”这又何尝不是我的心声? 在我们认清这个世界又平又热又拥挤这一事实的同时,我们开始意识到,对于优质资源的竞争可能要贯穿个人的一生,即使他只是一个牙牙学语的小孩。